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的国事访问中,分别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截至2023年1月,中国已同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本国发展规划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接。
10年来,中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原则,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让我们聚焦“一带一路”上的超级工程,探寻其中展现的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发展实效、民生实惠和全球共同繁荣的新机遇。
风景旖旎的马尔代夫以蓝天碧海、白沙椰影闻名世界。五年前,随着中国援建的中马友谊大桥正式开通,这座大桥已经成为马尔代夫向世界展示的一张崭新名片。
每当国际航班在位于马尔代夫机场岛的维拉纳国际机场徐徐下降时,映入游客眼帘的不再仅仅是宛若碧绿串珠撒落在蔚蓝海洋上的珊瑚环礁,还有一座跨海大桥如同扁担一样将首都马累与机场岛挑起来。这正是壮观的中马友谊大桥。
由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中马友谊大桥不仅是马尔代夫迄今完成的最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马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
2018年8月30日,中马友谊大桥在五彩缤纷的礼花和数千名民众的欢呼声中全线开通。这个世界首座在远洋深海无遮掩环境及珊瑚礁地质上建设的特大型跨海桥梁全长2千米,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作为马尔代夫史上第一座跨海大桥,中马友谊大桥将隔海相望的马累岛和机场岛相连,结束了首都马累与机场岛以及新兴城市胡鲁马累之间只能通过渡轮往来的历史。在庆祝开通典礼上,时任马尔代夫总统亚明激动地表示,感谢中国政府帮助马尔代夫人民实现了拥有跨海大桥的百年夙愿,中马友谊大桥是马尔代夫通往未来的希望之门。
旋即,这座大桥成为马尔代夫的一个标志性景点。在它横空出世之前,以摆渡作为岛屿之间主要出行方式的马尔代夫人多半没有见过桥。大桥通车后,当地人从全国各地专程前来马累,他们不仅在用中文和迪维希文标注的“中马友谊大桥”桥头景观拱门留影,更主要的是亲身体验过桥的感觉。
在这座被视为吉祥的大桥上,5对马尔代夫新婚夫妇举行了新颖浪漫的“大桥婚礼”,期盼大桥给未来生活带来好运;也是在这座桥上,数百名身穿学位服的马尔代夫国立大学学生列队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希冀通过大桥开启人生的美好新征程。
如今中马友谊大桥开通已经五年,它不仅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并深刻地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促进了马尔代夫社会和经济发展。用马尔代夫外长沙希德的话说,“这座桥给马尔代夫人民带来变革性的变化”。
当地媒体认为,中马友谊大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梁,而是与马尔代夫所有人生计相关的基础设施”。9月底刚刚当选马尔代夫总统、曾担任住房与建设部长分管大桥建设的穆伊祖特意在大桥开通五周年之日通过社交媒体发文强调:“这座桥不仅连接了两个岛屿,而且绝对是整个国家通往希望和繁荣的桥梁。”
1.跨海大桥梦由来已久
马尔代夫是一个由26组自然环礁、1192个珊瑚岛组成的“千岛之国”,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大约200个。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让马尔代夫成为全球旅游度假胜地。然而,马尔代夫人却有着自己的烦恼:虽然四面环水,但酥脆的珊瑚礁地质和汹涌澎湃的涌浪环境导致马尔代夫很难建桥,只能依靠摆渡作为连接各个岛屿的主要交通方式。
马尔代夫有50多万人口,三分之一以上都住在区区2平方千米的首都马累岛。人口的不断膨胀让马累不堪重负。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首都,马累土地稀缺、交通拥堵、市政设施落后已经严重影响马尔代夫的长远发展。
为缓解马累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压力,马尔代夫政府曾经做过各种尝试。考虑到马累自身已无更多挖掘潜力,政府于1997年在距离马累10千米左右的一个潟湖启动了胡鲁马累填海项目,计划创造更多空间,以期让马累人搬迁到与机场岛有陆地相连的胡鲁马累岛。
通过填海造出的胡鲁马累岛面积比马累大了至少两倍,不仅环境好,住房租金低,服务设施也大都比马累优越。然而,无论就医、上学还是工作通勤都只能依靠渡轮的出行方式,让马累人对于搬迁到胡鲁马累望而却步。况且渡轮不仅有时间限制,也很容易受到气象条件影响,特别是在西南季风季节海况会格外糟糕,出行将会变得更加不易。
过分依靠渡轮也影响到马尔代夫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抵达机场后,如果想到首都马累观光,唯一途径就是乘坐渡轮穿越波浪翻滚的印度洋,一旦遇到暴风雨等恶劣天气,要么停航等待要么就让颠簸的小船冒着风险行驶。机场岛与马累之间仅隔2千米的海峡,却成为一道阻隔两岛的天堑。
面对长期以来一直阻碍该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岛屿间运输困境,马尔代夫领导人逐渐形成共识:或许建立跨海桥梁才是让马尔代夫经济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的更有效途径。然而,在珊瑚礁上建设跨海大桥谈何容易,不仅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还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马尔代夫并不具备这种实力。
2008年,时任总统加尧姆把在马累岛与机场岛之间建设桥梁的概念纳入其连任竞选宣言并通过海报形式大肆宣传,这在当时曾经引发国内民众的广泛争议。很多人批评加尧姆的建桥构想是异想天开,不仅在商业上不可行,也缺乏技术可行性。加尧姆最终输掉了那次选举。
加尧姆之后的几届政府虽然也都支持建桥设想,但都未能有效推进。直到2013年亚明担任总统后,修建大桥的愿景才变得清晰起来。
2014年9月,中马两国领导人共同商定,由中国援建一座连接首都马累和机场岛之间的跨海大桥。在一年后举行的中马友谊大桥开工仪式上,亚明深情地说:“得知中方同意承建大桥项目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这座大桥是马尔代夫人民世代的夙愿,也是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我希望将这座大桥命名为中马友谊大桥!”
土木工程师出身的当选总统穆伊祖可谓是与中马友谊大桥接触最为密切的人之一,因为在大桥建设时,担任马尔代夫住房和基建部长的穆伊祖恰好是中马友谊大桥马方项目管理者。2018年7月10日大桥合龙那天,穆伊祖曾告诉库叔,“眼看着中国建设者一步一步把大桥的蓝图变为现实,我感到无比激动。”
2.珊瑚礁上展示中国建桥实力
浪漫的马尔代夫一向被大众认为是“旅游天堂”,然而,对于中马友谊大桥的建设者来说,马尔代夫却是“施工地狱”。大桥所在的开敞海域周围几无遮掩,水深达46米,涌浪周期长达14秒,海底之下还是复杂的珊瑚礁地质,加之当地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恶劣的环境决定了建造这座跨海大桥有着“世界级”的难度和风险。
尽管如此,来自中国的建桥者们丝毫没有退缩,他们攻克了珊瑚礁复杂地质、深水长周期波、高温高盐高腐蚀性三大世界性难题,并成功应对物资匮乏、航空限高、环境恶劣等一系列困难,在33个月超短工期内完成了大桥建设,实现了马尔代夫人民一个世纪的桥梁梦。
据中马友谊大桥施工技术组总工程师程多云回忆,在深水长周期波背景下搭建栈桥是中马友谊大桥开工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栈桥是用来建设大桥实体结构的临时平台,只有打通栈桥才能在海上立足并进行下一步施工。施工时,海域浪高超过3米,涌浪周期最长有14秒,海水流速超过每秒1.5米,作业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
为了让栈桥早日建成,中国工程人员决定安排专人负责观察涌浪,利用好每波14秒海浪间的空隙。在焊接栈桥时,涌浪一来,观察员马上呼喊,施工人员立即起身,将焊钳高高挂起。浪一过,继续取钳弯腰低头施焊。靠着这样如此往复地与巨浪抗争,中方建设者在2016年6月底将大桥马累一侧的400米栈桥全部“啃出来”,在海上开辟出一条施工生命线。
由于大桥施工区域常年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其含盐量平均高达33‰,这种海洋高盐环境不仅影响着桥梁临时结构和材料,也对施工材料和工艺都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
为了确保桥梁质量,项目团队一方面严格把控原材料的选择,一方面积极开展“四高”环境下的桥梁耐久性研究。考虑到高盐带来的腐蚀,施工人员给大桥的相关设施全面采用了环氧钢筋,所有钢筋表面都“穿上”一层硅烷涂层的绿色“防护衣”。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细心呵护这种特别的钢筋材料,从下料、运输到现场搬运、绑扎环节都小心翼翼,确保不让钢筋外表受到任何伤害,从而有利于大桥实体结构经受住上百年风雨浪涌侵袭。
对于中国建设者来说,施工面临的最大难题当属马尔代夫珊瑚礁地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国,其珊瑚礁灰岩具有孔洞发育、易碎等性质,这给桩基施工带来了很高的难度。当时,尚无在远洋深海珊瑚礁地质条件下建设跨海特大桥的先例。这意味着,不仅在建桥过程中中方没有任何国际成功经验可循,桥梁所处地域地质的复杂性、相关研究以及参考资料也是少之又少。
为克服这一挑战,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与国内相关企业技术中心及研究机构合作,通过科学研究与实地试验的深度结合,破解了在珊瑚礁地质上建桥的通关密码,最终大桥的129根桩基稳稳打在珊瑚礁地层,犹如定海神针扎进40余米的深海。
施工技术组组长林树奎表示,中马友谊大桥开创了远洋深海无遮掩环境及珊瑚礁地质条件下特大型桥梁建设的先河,为世界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示范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林树奎介绍,中马友谊大桥建设不仅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规范、中国技术和中国管理,还充分考虑了中马两国文化的融合。大桥主桥的拱形结构体现出中国传统桥梁的经典元素;三个V型墩形如振翅翱翔的海鸥,与当地海洋环境融为一体;桥头的景观工程则融入穹顶、拱门等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元素。
3.观桥、画桥、拍桥
中国建设者在印度洋海面紧张施工的同时,马尔代夫民众也一直在岸边翘首观望这座世纪工程的建设。自2015年底大桥开工后,到海边观桥俨然成为马累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为方便民众前来观桥,当地政府甚至专门修建了“中马友谊大桥观景平台”,每天都会有数百名群众在这里观看和“监督”大桥进展,并饶有兴致地品评大桥的建造方式和建桥技术。
画家阿里·哈米尔是一个有着“特殊使命”的观桥者。2016年10月,大桥还处于前期施工中,他突然接到政府部门布置的一项工作,要在一周时间内为马累即将开放的一个街心公园墙壁绘制一幅中马友谊大桥的画作。
为了画好大桥,从未见过大型跨海大桥的阿米尔开始仔细观察海面上正在施工的大桥,并对着大桥设计图样展开充分想象,最终他完成了长达50米的大桥巨幅画作。正是由于画过中马友谊大桥,阿米尔对这座大桥多了一份与常人不一样的感情。如今对着图纸画桥已经成为历史,阿米尔说:“现在我可以随时面对真正的大桥为它作画。”
出于对大桥的热爱,马尔代夫摄影师和出版商伊斯梅尔也成为观桥大军的一员。所不同的是,他在观察大桥建设的同时,还和2个有着共同爱好的摄影师一起用镜头记录了大桥建造过程的点点滴滴。最终,他们出版了一本印刷精美的大桥画册《中马友谊大桥如何建成——一个梦想的实现》。
伊斯梅尔表示,很多马尔代夫人一直认为建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如同一场不可能实现的梦,尤其是对马尔代夫这样的小国来说更是如此。但看见这座桥骄傲地矗立在嘎杜海峡上时,马尔代夫人意识到技术和合作可以让任何事情变得皆有可能。这种在深海珊瑚礁地质条件下建造的大桥无论对马尔代夫还是全世界来说都是第一次,当大桥最终完工时,没有人不感到震撼。这座大桥是值得所有人看到的马尔代夫的一座纪念碑。
4.马尔代夫新篇章开启
2018年8月30日,中马友谊大桥通车。“这一天值得载入马尔代夫历史,今后将是一个全新的马尔代夫”,一家当地主流媒体这样写道。那晚,马累岛彻夜无眠,很多民众久久坐在海边不愿离去,遥望着灯火通明的大桥,马尔代夫人开始憧憬大桥联通带来的美好新生活。
一周之后,中马友谊大桥正式向公众开放。那天一早,成百上千辆摩托车、私家车、出租车、小货车齐聚位于马累的大桥桥头,所有人都满怀期待,兴奋地等待着“首航”体验。当桥头的绿灯亮起,人们迫不及待踩下油门,向着大桥蜂拥而去。从马累到机场岛车程只需要五分钟,很多人为体验大桥无数次往返。
马累市内原本没有红绿灯,大桥通车后,在新出现的大桥交警带领下,马尔代夫人很快学会了适应红绿灯的规则。随着双层巴士被首次引入马尔代夫,大马累公交线也随即开通。由此,大马累公交线成为市民在马累与机场岛以及胡鲁马累之间往返的主要工具。最初只有9辆公交往返于大桥两端,一天运送乘客最多达7000人次,到2022年每天乘坐公交车在马累和胡鲁马累之间往返的乘客已经超过1.9万人,因此通过大桥线路的公交车数量也增加到近20辆。
以往马尔代夫人的工作生活总是受到天气制约,大桥通车后不仅改善了当地人的交通出行环境,也彻底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父母接送孩子上学无需畏惧恶劣天气,学生们也不用因等待渡轮而迟到或错过考试;上班族可以毫无顾虑地自由安排工作时间在马累和胡鲁马累之间往返;出租车司机以前多半蜗居在马累,现在他们更喜欢去胡鲁马累和机场岛;不用再为出行煞费苦心地考虑渡轮和天气因素,民众的社交活动以及亲朋好友间聚会频率明显增多,家长们也更愿意在闲暇时带着孩子去大马累生活圈的任何公园玩耍。
简而言之,有了大桥之后,人们的出行无论在何时、无论前往何处都变得随心所欲。难怪有马尔代夫人形容中马友谊大桥“像一颗钻石一样珍贵”,“连接了马尔代夫人民的今天和未来”。
不仅如此,大桥开通还带火了一批产业。胡鲁马累有很多著名的咖啡馆及餐饮店。没有大桥之前,由于交通不便,只有周末或重大节假日才会有一些马累的客人到胡鲁马累来聚会或吃饭。大桥通车后,不仅餐饮业变得火爆,跨岛外卖服务也成为很多餐饮店的标配服务,不少店甚至可以免费跨岛送货上门。
受交通条件限制,马尔代夫汽车维修业以前并不发达。大桥开通后,胡鲁马累一条专门做汽修业务的街道生意明显兴旺起来,每家店铺门前都有排队等待维修的车辆。总部位于马累的一家汽车修理公司老板哈吉姆在与笔者交谈时一再感谢中国修建的大桥带动了汽车产业链。哈吉姆在胡鲁马累的门店特意选在大桥通车那天开业,因为他坚信,“只有大桥开通才会有更多的生意”。
马尔代夫巴尼国际政策中心在中马友谊大桥开通5周年之际就大桥的影响和效益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目前每年过桥的人次大约为2000万,大桥对于马累和胡鲁马累之间的经济活动和流动性产生明显促进作用。从长远看,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预期将会非常积极,研究表明大桥项目已经成为带动机场岛和胡鲁马累岛房地产的重要推手。该报告的结论是,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资产,中马友谊大桥为马尔代夫的关键问题——首都马累过度拥挤——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对于中马友谊大桥的作用,马尔代夫资深媒体人沙基尔(Shakeel)有一番更为深刻的见解,他强调中马友谊大桥不仅仅是一个互联互通项目,它还证明如果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所提供的机遇,即使是像马尔代夫这样的小岛国也可以实现发展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