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新疆乌鲁木齐解放南路的宝亨大厦,33层,高达113.7米。7点10分,天刚蒙蒙亮,中交二航局乌鲁木齐老城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作业人员就赶到这里,准备在外墙上刷涂料,给宝亨大厦换上“新衣服”。
晨光中,宝亨大厦巍然耸立,“俯视”周围的建筑群。
简短的班前安全早会后,工人们四散开来,有的吃面包,有的吃泡面,快速解决完早餐,开始为接下来的吊篮高空作业做准备。
今年36岁的孙龙刚,往工具桶里放了两瓶1.5升的矿泉水。为了防止作业工具和物品高空坠落,他在腰上系了一个小包,用来存放手机和卷尺。
十几分钟后,工人们乘吊篮抵达距地面百米开外的作业面,两两结对开始自上而下作业。
中交二航局乌鲁木齐老城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PPP项目位于乌鲁木齐天山区,涉及人民路、解放南路等主街区道路的16个少数民族聚居社区及道路沿线的384栋楼,外墙靓化面积达86万平方米。
在高空中看到的城市长什么样?孙龙刚说,人们在街上看风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座城市最“丑”的样子。
进行外墙靓化的楼房,多年代久远,立面材料老化、污浊、外保温残破的现象普遍存在。楼顶成了天然“库房”,居民淘汰的旧家电、旧家具和旧卫浴舍不得扔,多放置在这里。
曾经有一座雨棚,宽1米、长约20米的棚顶上竟然堆放了20多袋垃圾。项目部整整花了一天时间,用车运了四趟才清理干净。
根据各标段的作业需求,外墙靓化所用的材料不尽相同,有的是铝钢板,有的是玻璃,有的是涂料,有的是墙砖,还有的是灯线和灯箱。为了保证安全,每次作业工人用多少材料,吊车吊上去多少。
孙龙刚说,铝钢板和玻璃最重。有的材料一块就达100多公斤,需要他和同伴通力协作,一边端材料,一边上螺丝。材料太重,胳膊端不了太久,不得不用腿来支撑。久而久之,裤子磨损得厉害,顶多穿一个来月就得换新的。
“材料中,玻璃受热最快,从屋里搬出来的时候还是凉的,搬到外面几分钟后就烫手”, 孙龙刚说,作业的时候,他都会戴上线手套,以免手被烫伤。
在阳光赤裸裸的直射下,不一会儿,汗水就在作业工人的背上汇成“小溪”,顺着脊椎往下流。孙龙刚带上吊篮的两瓶矿泉水很快喝完。一天下来,尽管他喝了五、六升水,一次小便都没有解过。
汗水腐蚀加上高温暴晒,上衣穿两个月左右就糟了,手指一戳一个洞。
高温天气下,作业人员即便年轻体健,也需要每干两三天休息一天,以保持体力。
吊篮作业也要“看天吃饭”,现场管理人员会时刻关注天气预报,遇到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为了保障安全,都会及时在QQ群里发布“暂停作业”的通知。
看到一栋栋高楼在自己的装扮下焕然一新,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孙龙刚说,每当作业完毕吊篮拆除的那一刻,他都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座高楼变好看,有我的汗水和功劳。
项目经理唐建华说:“天山区是乌鲁木齐中心核心区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底蕴。为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树上山、水进城、煤变气、地变绿、天变蓝、城变美’城市建设工作要求,让项目沿线近十万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作业高峰期,我们每天至少有上千名人员奋斗在施工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