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中华建设网》2018年12月25日
中华建设网讯 (记者 邱莎)“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2月25日,杭黄高铁通车衔接起水墨江南,让杭州西湖与安徽黄山跨越时空距离,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再次“牵手”,从此浙皖两省因杭黄高铁的开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又一次加速。
杭黄高铁正线全长265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东起浙江省杭州市,终至安徽省黄山市,全线共设杭州东、杭州南、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三阳、绩溪北、歙县北、黄山北10个站点。全线穿越西湖、西溪湿地、千岛湖、绩溪龙川、古徽州文化旅游区、西递宏村、黄山等7个5A级风景区,以及50多个4A级旅游景区,被网友称为串起“名城、名湖、名江、名山”的世界级黄金旅游线。
记者了解到,杭黄高铁穿越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的丘陵地带,给施工建设带来不小挑战,其全线正线有桥梁168座、隧道87座,桥隧比高达87.6%。
“列车在如此复杂的地形中平稳运行,得益于建设过程中技术的进步。”杭黄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士杰说,通过有砟轨道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提升,施工精细度大大提高,因此杭黄高铁轨道的平顺度非常高。
杭黄铁路的建设将“美丽杭黄,生态高铁”的理念融入全过程,各标段按照有关要求,最大限度对工程施工占用土地进行合理复垦和复绿,确保整条铁路实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乔灌结合”的目标。中铁隧道局杭黄铁路站前一标段项目经理耿伟介绍:“该施工标段处于饮用水源保护地千岛湖上游,在一些路基、边坡位置,我们还专门设计了施工方案,通过对植被的恢复,基本可以做到施工区域‘四季常绿、三季花开’。尽管这些措施会带来施工成本的增加,但为了‘最美高铁’沿线生态和谐,值得。”
而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杭黄铁路站前第五标段,位于全国最美县城浙江桐庐县,线路全长约34公里,桥隧比高达81%,包含富春江特大桥及桐庐隧道等重难点工程。项目部研制出单主梁、可折叠后支腿架桥机进行施工,创造了全国单主梁架桥机超短距离隧道口架梁新记录,在浙江全线率先完成箱梁架设任务。
此外,“站城合一”是杭黄铁路的又一大亮点。铁路建设中大量融入徽派文化、吴越文化以及当地历史印记、文化传承和新时代特征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沿线的各大站点。在富阳站,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制成巨幅壁画,妆点站内;在桐庐站,半山半水的城市特征融入了设计理念,彰显了富春江与大奇山的神韵;在千岛湖站,现代化的园林设计,让站场群山环绕溪流蜿蜒;三阳站更是集徽派民居与现代建筑的风格为一体。
杭黄高铁的开通终结了浙江西部不通高铁的历史,并且与合福、沪杭、杭甬、宁杭等高铁网相连,对改善沿线群众出行、优化区域快速路网布局、整合旅游资源、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工程师杨秀志介绍,开通初期,杭黄高铁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11对。2019年1月5日运行图调整后,除了安排开行日常线动车组列车33对,还将根据客流需求,周末线加开南京南至黄山北1对,高峰线加开杭州东至黄山北2对。
杭黄高铁不仅是一条风景线,更是一条营商纽带。高铁开通将更加拉近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距离,未来,产业转移、商贸、人员往来都将更加便捷。从“徽杭古道”到杭黄高铁,历史上著名景观之路、文化之路、商旅之路蜕变为全国高铁网中的一段,它延展了沿线群众的出行半径,拓宽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在浙西皖南的发展进程中镌刻下时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