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于《楚天都市报》2018年12月5日
(通讯员:褚 刚 熊博文 )“为了达到标本兼治效果,二航局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先后运用了多项尖板眼技术……”10月19日,记者一行4人来到由六分公司承接的三角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施工现场进行采访,在附近组织龙舟教学的江汉大学体育系教练何亚斌十分关注此次治理,经常到各个施工现场进行查看。
据了解江汉大学毗邻三角湖,体育系的龙舟队经常在湖中训练。“作为武汉市‘军运会’和‘四水共治’的主要治理工程,三角湖位于武汉经济开发区境区,总面积为2.391平方公里,蓄水量达621万立方米。8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这里湖水清澈,成群的鱼互相嬉戏……”何亚斌主动跟记者聊起了三角湖的变迁:“近几年来,该湖污染比较严重,抽样显示总磷、BOD、COD等指数均未达到国家的标准,尤其是总磷超标特别严重,信数高达3.2—4.76倍;加之沿湖线各类设施年代久远,大部分已老化,已不具备诸如排沙、泄洪、清淤等功能……所以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为了加速水环境综合治理进程,从根本上扭转三角湖水质越来越差的现状,项目部“一班人”在研究后,决定多项工作同步展开。自第一艘绞吸船到位后,班子成员几乎就吃住在工地,从卸船到吊运组装再到吸淤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有他们的身影。一次,工程部长按贯例乘坐交通艇到绞吸船上进行作业指导。由于速度太快,螺旋桨被湖中的鱼网和地笼钩住,身穿救生衣的他被惯性甩了出来。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班子成员坚守施工现场,忘我工作的精神劲头让下面的施工队更加不敢怠慢。负责绞吸船的徐老板深有感触地说,盛夏时节,舱内气温高达50多度,工友们的衣服从来就没干过,每次上岸都能拧出半斤汗水。特别是绞刀被鱼网和地笼緾住后,四十多岁的操作手沈宁华穿上防护衣,跳到又臭又脏的湖水中用镰刀一点点地割,碰到铁丝和钢筋还要用电焊烧。生产经理告诉记者:“湖里淤泥大约有36万方,经过连续奋战如今已完成50%”。在脱水现场,经绞吸船吸上来的泥浆源源不断地流入三级沉淀池。在过滤去渣、除臭消毒后,工作人员会在泥浆中加入粉煤灰,然后经过板框机脱水挤压。形成的淤泥干饼一部分会被当成种植土壤,另一部分会当作新修路基的回填土。
与此同时,项目部也非常重视控源截污工作,并在智能分流井的建造中率先安装了COD分析仪。项目总工就控源截污的作用和效果打了一个比喻:要想保证池子里的水清澈洁净,除了要定时对池子里淤泥和废弃物进行清理,还要保证流入池子中的水无污染。探源截污就是从源头对湖水进行把控,而智能分流井就是整个把控环节的梳纽。在江汉大学2号门一侧智能分流井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师傅正在安装调试COD分析仪……工程部长对其功能进行了补充介绍:“这项技术由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刚刚申报专利,通过它就能将流入的水进行有效识别,其中达标水直接排入湖中,而不达标的水则流进调蓄池进行垃圾过滤,然后进入市政污水处理管网;相关数据和识辨处理情况则会自动回传控制中心。”通过浏览设计图纸,记者注意到三角湖将建造4座智能分流井,其中截污管道1.13公里。目前,整个工程已完成了80%。
而在潜流人工湿地的建设中,项目部则运用了另一项高科技除磷填料。所谓潜流人工湿地就是人为打造一个循环过滤系统随时对湖水中的垃圾和重金属进行过滤。这其中主要有取水口、一体化泵站、人工湿地结构,布水管道等。而除磷填料装置就是建在出水区域1米的位置,并在2米范围内按照8:2的比例配置小硅石和铁屑以此吸收湖水中的磷。此外,在智慧湖泊的打造中,项目部除了在不同位置安装监控装置,组织专人对水质变化和沿湖的动植物进行检测;还通过热成像系统在空中进行观察,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为湖水的好转和良性生态链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水清归源本,河美添灵动。三角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开始便受到社会全民的关注。国家环境监察组、省市水务局安全检查组和开发区相关单位先后不打招呼进行突检击查,对其施工环境、施工流程和安全文明建设等工作非常的满意。8月下旬,武汉市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理市长周先旺和武汉市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汉南区区委书记胡亚波先后对三角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了检查,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采访快结束时,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三角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预计明年8月底竣工,到时水质将由Ⅴ类提升至Ⅳ类,并呈现自然与人文交融,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交汇的湖泊治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