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业务动态

首页 新闻中心业务动态

聚焦黄河高速(4) | 主梁“精度护卫战”

发布时间:2025-10-09阅读次数: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黄河滩涂,安罗高速黄河特大桥如钢铁巨龙静卧于豫北大地。这座桥全长15.2公里、主桥长1010米,采用双塔双索面组合梁斜拉桥结构,182米高的主塔以商代“青铜樽”为意象,巍然耸立。作为黄河上最长、内陆地区钢结构用量最大的公路桥,也是河南省内塔高最高、桥宽最宽、技术难度最复杂的桥梁,其主梁以“毫米级”的精度跨越黄河滩涂。

0号块滑移的“刻度革命”

该桥主梁共101个梁段,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梁段有50个。2023年10月,主梁施工的“起点要塞”——0号块施工启动。如果把主梁比作伸展臂膀,那0号块就是这条臂膀的“肩胛骨”。

作为主梁与主塔的核心受力点,其位置深陷主塔“腹部”,吊装空间严重受限,需采用支架法滑移施工。

然而,0号块滑移施工刚开始,便遭遇挑战。“贾工,钢梁卡住,滑不动了!”0号块滑移不足半米,作业人员便向现场技术主管贾晨紧急汇报。

原来,0号块钢梁的滑移,依赖钢梁底部两侧的四氟滑块同步行走实现的,两边不同步,则易发生扭转、卡轨现象。项目团队最初在滑轨上标注了5厘米的间隔刻度作为行走参考,试图保持同步。但滑块行走不足半米就“崴了脚”,显然,5厘米的精度在这场“毫米级”较量中过于粗糙。

为找出应对方法,贾晨会同作业班组,几经实践试验,最终将5厘米的大刻度细化为1厘米,以更精细、更密集的标记,指导滑块行走,将行走误差控制在1厘米。

10月的夜晚,虽不如酷暑,但汗水依旧浸透了工装。整整两天,在无数次的微调与确认中,重达数百吨的0号块钢梁,终于沿着滑道平稳地走完11米的“旅程”,稳稳停在设计位置。

三台千斤顶换取的“定位密码”

0号块钢梁滑移到位后,精调定位工作随即展开。夜晚9时,施工现场亮如白昼。项目测量部副部长吴特江紧盯着全站仪目镜:“钢梁左侧偏差超1厘米,向右微调!”按设计要求,0号块定位偏差不能超过1厘米,否则将影响主梁线型。

于是,4台150吨的千斤顶被召集过来,安在钢梁关键部位。工人们摩拳擦掌,准备一举拿下。但刚滑移到位的钢梁却像扎稳马步的巨人,坚如磐石。千斤顶憋足了劲发力,钢梁却纹丝不动!

少顷,更有一台千斤顶在重压之下发出异响,宣告“阵亡”。接着,第二台、第三台,连续3台千斤顶在与钢梁的较量中败下阵来,现场气氛凝重到了极点。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直至凌晨4时,项目团队调来更大吨位千斤顶,钢梁才向右挪动了关键的几毫米。但复测结果又让众人一惊:偏差非但没缩小,反而扩大了。原本仅左侧偏差1厘米多,如今两侧均超出1厘米。

吴特江带领测量小分队,以“一小时一测”“三人轮换”的接力方式,监测0号块钢梁每一丝细微位置变化。经过三个夜晚的坚守,在密密麻麻的测量数据中,吴特江发现:随着夜晚温度下降,钢梁受冷收缩,产生的偏差就越大。

抓住温度这个“幕后黑手”后,吴特江与项目团队找出了最佳精调“定位密码”:当温度稳定在23至24摄氏度,钢梁变形量最小。依据这一“定位密码”,项目团队成功将0号块钢梁精准“铆定”在设计坐标上。该精准安装定位施工工法,更在2024年8月获评河南省工程建设省级工法,为后续同类型桥梁主梁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花篮螺栓的“平衡术”

2024年2月,在进行主梁2号块悬拼过程中,新的挑战出现:风嘴与边主梁在空中拼接后,因风嘴自重导致边主梁重心向外侧偏移。

风嘴,是连接在边主梁外侧的三角形结构,如同飞机机翼,其安装如同在跷跷板一端压上一块石头,打破了原有平衡。

“边主梁向外侧下沉,那起吊前,就应该向内侧倾斜。”贾晨分析着,提出寻找让边主梁倾斜的“法宝”。项目团队一开始采用吊装常用的连接卡环,通过多个卡环,调节吊索钢丝绳长度,从而让起吊的边主梁倾斜。

但在2个多小时重力与平衡“拉锯战”中,卡环的“硬伤”暴露:卡环长度是固定的!要调整长度,只能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卡环,这既笨拙又耗时。

“有没有一种神器,能像拧螺丝一样,可以直接灵活、精准、快速地调节吊索长度?”贾晨的想法刚一提出,便点燃了现场技术讨论的激情,大家集思广益。很快,一款名为“花篮螺栓”的索具螺旋扣被选中。这是一种两端带有正反螺纹螺杆、中间连接一个调节螺母的连接器,拧动螺杆,便能自由伸缩长短。

项目团队还创新了用法:为每个花篮螺栓标记方位和刻度,与边主梁上对应的吊点一一匹配编号。后续吊装时,作业人员只需“对号入座”,根据标记找对应的花篮螺栓挂上吊索,再像微调琴弦般拧动螺杆,就能找到最佳起吊角度。

花篮螺栓的应用,大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架设精度。以往单幅边主梁施工需1小时以上,如今仅需20分钟;以往调整精度只能控制到厘米,如今能精确到毫米。

2024年10月15日,北主桥主梁施工完成,主梁相邻段架设精度控制在8毫米。10天后,大桥顺利合龙,较原计划提前2个月,且合龙段高差仅2毫米,为后续通车提供了有力保障。

暮色四合,大桥披上霞光,宛如金色脊梁横跨滩涂。在一场场关乎毫米的“精度护卫战”中,二航建设者以智慧破难题,用坚持克难关,让钢铁巨龙稳卧黄河,为新时代交通建设书写又一壮丽篇章。(梁秋仪)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