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7年建设第一座黄河桥“中山桥”至今,100多年来,黄河干流已建成及在建桥梁总数超300座。跨越黄河,是打通两岸发展脉络的必经之路。黄河,也在越来越密集的穿行路网中,见证着桥梁建设领域的高速发展。
2021年9月,当安罗高速建设的号角吹响,这条纵贯河南省9市16县,途经黄河生态湿地保护区的大型工程,要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兼顾环境保护,成为摆在二航人面前的首要难题。
何以“瘦身”?
在中交二航局安罗黄河高速项目负责人陈成看来,绿色和环保不应是工程的枷锁,而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南针。减少破坏、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这三点正是大桥的建设理念。
项目建设前期,经历了长达4年的筹备规划期。而核心部分—黄河特大桥,是黄河上最长、钢结构用量最大的公路桥梁。大桥主塔采用了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相比普通的混凝土桥塔看起来更为纤细,主梁同样采用装配式钢混组合结构。
相比使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好处又在哪?
陈成介绍,其实就是为了减轻桥梁上部结构自重,同时减少下部基础规模和对黄河河床的开挖。如果全桥做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那么桥的重量将翻倍,下部结构的桩基必须要加长、塔柱同样要变粗,这样一来便大大增加了能耗,违背了绿色建造的初心。
相应地,要多增加钢筋厂、混凝土拌合站,工人也要付出更多的辛勤汗水。罐车即使被清理地再干净,每天接连行驶在黄河滩区,没有人敢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但推广钢结构,并未在开始就收获了全部的赞成票。因为,所有的钢结构外层都需要涂满油漆,这种油漆通常约有30年的使用寿命,投入运营后,几乎每30年就需要保养一次,后期的运维成本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控制成本和守护黄河两者间选择,项目团队没有过多犹豫,果断决出了更绿色、更环保的钢结构模式。
由此一来,在制造上项目便采用“一桥两地”这一新产业模式,依托专业钢结构制造基地完成标准构件预加工后,通过公路运输至现场完成组拼吊装,一来实现快速装配化施工,二来减少现场制造钢结构的建厂投入,真正避免了现场施工对黄河造成污染。
从混凝土到钢结构的进化,追求的环保内核不言而喻。
何以“减负”?
按照设计要求,大桥主塔直插黄河河道。需打入黄河水里的桩基,让项目团队谨慎不已。
通常来说,桩基打得越深,则结构就越稳定。但桩基越长,意味着对黄河的破坏就越深。如何在减少桩长的同时,仍能维持它的稳定性,成了他们破题的关键。
一根插入水中的钢筋,要使其和周围土壤固结,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注入“胶水”。于是,项目团队通过智能压浆设备将水泥浆液通过压浆芯管压入桩端、桩侧的碎石层孔隙中,使得原本松散的沉渣、碎石、土粒和裂隙胶结成一个高强度的结合体。
经过优化,原来的桩长115米可直接减少至95米,但仍能保持桩基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了对地质的破坏。“这样一种国内首创大直径分布式后压浆,通过采用‘桩端+桩侧’组合分布式后压浆,大幅提高桩基综合承载性能,同时结合智能压浆实现了桩基压浆的全过程质量管控,也有效保障了桩基压浆质量。”项目技术负责人贺江平介绍道。
在桩基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钻头与土体产生摩擦,需要不停地注入泥浆,用来冷却钻头、稳定孔壁。正常情况下,一根桩基里的泥浆用完后则需要现场排放,这对施工场地无疑是一种污染。为了尽可能减少现场排放,项目团队想到将主塔72根桩基联通,相邻的2根桩之间打孔并联通,同时预埋72根钢护筒,用螺旋管整体焊接起来。
随着混凝土的不断上升,泥浆就会分散流至其他孔内,泥浆也始终在封闭的护筒中,完成它的内部循环,直到所有混凝土全部浇筑完成,现场作业人员才统一处理泥浆,保证了整个过程都不会形成污染,实现了泥浆的零排放。
不仅如此,他们采用压滤机对钻孔泥浆进行处理,使原本废弃的泥浆从稀饭的状态变成固化的土体,将来还可用于临时用地的复垦以及园林种植。
完成了水下的绿色任务,在桩基上方的承台,项目团队仍没有放弃优化。一般情况下,需要开挖大量的土方,来给占一定体积的承台腾出施工作业空间。考虑到承台的作业其实就是稳固水里的桩基,贺江平想到可以在桩基外面套个钢管“罩”起来。
其实就是将“钢管+核心混凝土桩”作为共同作用的复合桩体,既能充分发挥钢管对内部混凝土的套箍作用,显著提高桩身抗弯承载力,使得桩基综合承载性能大大提高,从而大幅度降低基础规模;又能充分发挥钢材特性,提高桩身延性,提升抗震性能。采用了钢管复合桩结构形式的黄河大桥,可避免承台的设置和开挖,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保持黄河水土、保护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桥梁的上部结构为了瘦身,主梁便采用装配式钢混组合结构,索塔采用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下部结构想要减负,便采用无承台桩柱式钢管复合结构,同时桩基采用后压浆技术提高承载力。大桥守护黄河的赤子心体现在设计施工的方方面面。
随着桥梁建设领域的高速发展,智慧绿色化已然成为建设者追求的更高目标。
项目建设4年间,桥位处的黄河河道悄然间进行了南移,北塔从设计之初的直插河道,到如今宛如屹立岸上。相当于桥下,多出了3万亩良田,让当地村民如获至宝。项目建设期间,也让这片黄河滩地的绿反而更为耀眼。眼下,连片的荷花、莲藕长势喜人,空中不时划过的白鹳也为这幅生态画卷谱写袅袅余音。(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