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中交二航局已走过75载光辉岁月。自1950年成立以来,从港口码头建设起步,深耕国内到走向海外,逐步形成覆盖路桥、市政、房建、水利水电等多元业务的格局。75年来,二航人铸就800多座港口码头、300多座特大桥、6000多公里高速公路等辉煌业绩,让“二航桥”助推“中国桥”成为国家名片。如今,中交二航局践行现代二航总体发展路径,构建企业良性发展生态,为书写中交集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蓄力前行,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二航故事,探寻其发展的磅礴力量。
2017年底,临近年关,正值冬休,二航人自制的歌曲MV《异乡人》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的临时项目部举行了内部首映,并邀请了部分家属一起观看。看着看着,一群大男人带着家属当场就掉了眼泪。
这里是中交二航局新疆乌尉公路包PPP项目依若高速第4标段,南疆唯一一条出疆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若高速全线穿越中国四大无人区中的两个——罗布泊和阿尔金山无人区。中交二航局项目驻地地处阿尔金山无人区,现场最高海拔达3500米,距离若羌县县城230公里,距离青海省边界将近180公里。
罗布泊曾是新疆东南部的绿洲,经年累月后,如今已是一片荒漠,亦被称作“死亡之海”;阿尔金山是新疆东南部山脉,为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界山。两大无人区地域广阔鲜有人迹,由此也为这里包裹了一层神秘面纱。尽管有多支探险队曾成功穿越无人区,但也有科学家、游客等迷失、留在了这片土地。
2017年7月,一群人义无反顾地挺进这个“人类禁区”,经过四个月艰苦奋战,吞咽风沙、汗洒戈壁,终于打开局面。正是这样,暖心的MV成了催泪弹,建设者终究没忍住,泪洒边疆。
消失的龙门客栈
龙门客栈承载着他们集体的记忆。因为第一批进场的二十余人,就是在这里度过了最艰难的两个月。
客栈位于315国道旁,六七间客房和三五个工作人员,在狂风暴雨中等待旅人补给修整。当时,它算是方圆百公里之内唯一的砖房建筑。在它的附近,还有由集装箱搭建的车辆维修店。这里,至少让穿越无人区的315国道有了人间烟火气,经常有路过的大货车司机停下来歇脚。
客栈距离项目部驻地大概七八公里,就这样,在驻地修建过程中,这里成了他们的避风港。
“其实很简陋!一开始还很高兴,以为跟电影里面一样,一看,心理落差很大,有点失落。”测量员陈政文深有感触。每个集装箱里面五六个人挤在一起,发黄白色床单、发黑的棉絮,铺在早已看不清原本模样的床铺上。
这个客栈仅仅能满足大家休息、吃饭和洗漱的需求,由于基本上是凉水,他们每隔半个月,轮换着到若羌县城解决洗澡的问题。
就是在这里,测量队开始了满山找点的工作。2017年7月份,测量队队长刘晓鹏带着一群人上了山,总共15人。两个多月,每天早上八点,测量队背着仪器、穿着工作服、戴着跑线的白色纱手套和迷彩遮阳帽,带上干粮,全副武装出发了。他们忍受着接近40度的高温和强烈的紫外线,日复一日地爬上一个山坡,又越过一个山沟。
刘晓鹏翻看着电脑里面的一张张照片:在接近垂直的山坡上,一个个挂着安全绳飞檐走壁的身影,不停地切换着测量点位。“鞋子裤子磨破是常有的事儿。”最终,他们凭借双脚的实地勘测,准确找出全线四十余公里的具体线路。
每天晚上八九点多,测量人灰头土脸地回到客栈。幸运的是,大部分时候,他们能在客栈吃上一顿热乎的家乡口味。客栈的老板是重庆人,菜色和味道投了这群来自重庆的建设者所好,“吃得最多的是回锅肉,重庆人喜欢吃回锅肉”。
现场在一步步完善,技术员像蚂蚁搬家一样进驻目的地。“当现场集装箱能够住四个人的时候,就过去四个,前场人员慢慢增加,客栈里面的人逐渐减少。”项目办公室主任陈燚回忆。
项目部驻地选了个稍微平坦的地方。它背靠沟壑连绵的阿尔金山山脉,紧挨着315国道,正前方是荒凉干涸的青海沟河谷。不管是山脉还是河谷,放眼望去都是无边的土黄色,偶尔一两株红柳、角果藜本该泛着生机勃勃的绿色,也因为缺水而显得枯黄。
在这里,意想不到的事常有发生。
那天,刚好是吃午饭的时间,由于条件有限,大伙儿端着碗站在户外正吃饭,远远看见一股细长的龙卷风朝他们的集装箱方向飞驰而来。一群人四散避险,也有人在保证自身安全情况下用手机记录下了龙卷风“光临”的那一幕。事发过后,集装箱外的厨房一片狼藉。满天黄沙天气时而出现,建设者淡定地用手盖住碗,过后,吹去浮尘接着大口吃饭。
他们也不止一次看见狼来“做客”。
一天晚上,有三头狼到项目部边上吃东西,这把当时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大厨吓坏了。自那次之后,住在集装箱里的建设者格外小心,既有想看野生狼群的新奇感,又有对自身安危的恐惧感。每每想起2017年毕业的技术员侯浩东,在半夜上厕所时,总会“猫”在窗户左右探视,看着窗外漆黑的戈壁滩,确认安全后才鼓起勇气出了门的情景,大家都有样学样避免危险发生。
一切都在缓慢推进。2017年9月5日,被项目部同事称为“边塞诗人”的工长祝正伟在项目部浇筑了第一根桩之后,兴奋地写下了一首打油诗庆祝首桩浇筑成功:“庆功宴酒早飘香,祝福鞭炮已点响。首战告捷鼓斗志,桩稳墩直企业旺。浇灌智慧与辛劳,筑成爱心和担当……”
2018年7月底,由于发展规划需要,龙门客栈消失了。但是,这群建设者却在无人区站稳了脚跟,他们开始在四十余公里的施工线路上行进,斗志就像红柳沟河谷里的红柳和芦苇,恣意生长。
揪心的315国道
“315国道的运输环境给我们带来了大麻烦。”建设者们对这条国道“又爱又恨”。因为它是唯一的交通命脉,一旦受到沙尘暴、大雪等恶劣天气造成封路堵车,在这条信号微弱甚至有些地段没有信号的路上,就只能干着急。
仅有两车道的315国道,经过青海和新疆两省,起点为青海西宁,终点为新疆喀什,全程3063公里。它是南疆出疆的大通道,货运的重卡车频繁往来,路况和驾驶环境都极其复杂,说是山路十八弯一点都不为过。若羌县作为承担物资保通重任的必经之地,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其呈现出两个极端:中国面积最大的县,相当于11个北京市,比整个湖北省还要大万余平方千米;却仅有四乡四镇,人口不到十万,资源极缺。
这样的县城是建设者日常生活物资保障的主要依靠。但是,运输距离远且资源紧缺就像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时间久了之后,建设者对“距离”就有着清晰的概念,最直观的是,去趟工地动辄一个多小时,项目部司机月公里数过万成为常态。
一开始,人少的时候,皮卡车司机每天往返若羌县城运送食材和饮用水。那个时候,司机文建辉每天早上5点起床,6点把所有物品装车完毕,沿着315国道,把生活物资分别送到三个工段。这样一趟下来,如果顺利,每天早上10点钟就全部到位。不过,偶有沙尘暴来袭,风沙漫天飞舞,能见度仅十几米,他从二工段到一工段不到6公里的路程就开车走了4个多小时。
随着施工人员增多,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陈燚为了办妥生活物资补给的事儿操碎了心,在更换了几家供应商之后,他们最终到库尔勒市找供应资源渠道,4天送一次货,满足了项目生活物资需求。
供应商的有些食材是从库尔勒市运送到若羌县。现实是,库尔勒市距离项目部600多公里,开车需要11个小时以上。2018年3月29日,从库尔勒市到若羌县楼兰机场运营,每天仅有一趟出行的航班。而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是到两头镇上去拉,距离130公里的米兰镇和近百公里的依吞布拉克镇,是他们的主要水源地,合计下来,每吨水高达85元。
物资部部长陈明佐的经历,彻底诠释了资源匮乏和运输距离远的困境。
所有的计划都要超前,至少半个月以上,这是陈明佐的工作模式,但他深知要预估准确却是很难达到的。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些临时性的少量需求都难以实现。当时,他们需要50个PPR管水管接头,只有驱车前往百公里外的米兰镇,不成想,跑遍全镇供货点只找到十几个,最后,在若羌县才全部买齐。
“在内地的镇上,可能一家店都能买到小配件,由于当地产业链不完善,可能要翻遍整个若羌镇,有时候可能要到库尔勒才能买到。”他感慨。
千里之外运物资的命运不可避免。项目部大部分材料依赖陕西、四川、重庆、青海等地,少部分从哈密和乌鲁木齐等地运送,基本上都是一千公里以上。由于治超限速,在路况畅通的情况下,物资运输都要走三四天。
冬季的风雪天会给315国道带来更多未知。
2018年11月15日,项目物资储备正式启动,以备来年开工到5月份的生产用料。风风火火的储备工作持续了一个月,那些天,穿着防寒服的工人在零下20度的室外作业,狂风像刀子一样割着工人的脸,大家的手都已经僵硬,本来两三个小时可以卸完一车货,硬生生要花费一天。最后,他们遭遇大雪封山,紧赶慢赶,还是未能按原计划完成,被风雪困在了戈壁无人区,经过几番周折才顺利撤离。
2022年8月30日,依吞布拉克(新青界)至若羌高速公路即依若高速公路的正式通车运营。车辆呼啸而过,公路在远离河谷的深山连接,315国道的交通压力由此得到显著缓解。
如今,那群二航建设者们已经奔赴新的战场,但是,他们在戈壁滩上谱写的劳动赞歌,却在山间蜿蜒的公路上静静流淌;他们在无人区建成的桥梁、隧道和路基,就像在山岭大地上绘制震撼人心的美丽画卷。(柯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