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横沥岛尖的“一横三纵”水网间,28座景观桥梁如散落明珠,点缀着这座新生之城。
作为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南沙新区上的每一座桥、每一处景都承载着打造“南沙新名片、世界金融岛”的使命。其中,中交二航局承建的16座桥梁便各具风姿,它们不仅承担着城市交通功能,更以独特的造型诉说着岭南文化风情与城市建设的故事。
潮平听风,护栏精装铸长虹
“每座桥都是独特的城市雕塑,每座桥都有独特的文化寓意。”站在中轴涌3号桥上,中交二航局横沥项目西市政工段长高宝宝指着桥上护栏说,“比如这座3号桥,选取的是海上丝绸的设计理念,护栏设计成上下渐变的白色冲孔铝板,搭配景观照明灯,可形成不同的光影效果,看起来就像一条纯白的丝绸在水上飞舞。”
3号桥位于横沥岛尖中轴涌陆地一侧,因其两岸建筑不高,视野开阔,且与滨河公园紧密相连,遂取“海上丝绸”的文脉意象,与相邻2号、4号具有张拉性的桥梁相比,颇有风平浪静的柔和之美,宛如一个轻盈纤薄的“水上长虹”。
“3号桥看似简单,安装起来却是一波三折。”高宝宝说着,回想起了护栏安装的曲折历程。
2023年12月底,3号桥主体结构完成,护栏安装随之启动,首先是冲孔铝板制作。
“本以为是简单活,却一点不轻松,为了找到合适的铝板,跑遍了广州。”据高宝宝说,按设计要求,护栏外侧斜面铝板是长2.4米、宽2米的整块冲孔铝板,但找遍了广州及周边厂家,也没找到可加工2米宽冲孔铝板的厂家。最终经过沟通,选取1.3米和0.7米宽的铝板拼装组合。
然而,当首件冲孔铝板抵达施工现场时,设计方又否定:“孔径太大了,重做!”原来,在冲孔铝板加工过程中,厂家根据铝板宽度,对孔径大小进行了调整,导致与设计不相符。
为了符合设计要求,首件铝板无奈“回炉再造”。几天后,各项指标达标的铝板再次登场,却意外发现,“达标”的铝板竟比“不达标”的铝板视觉效果更差。
“孔径渐变值太大,到最后一排都成小圆点了。”高宝宝说。
护栏铝板上的冲孔是渐变式的,孔洞从网球般大小,逐渐向下缩小为玻璃球般大小,如果孔径渐变值太大,最后一排将变成小圆点。
考虑到景观桥视觉效果的重要性,项目团队又与设计方进行讨论,最后决定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孔径渐变值,增强视觉效果。
“最难的不是单片铝板制作,而是铝板的组合安装。”高宝宝说,“护栏内侧垂直面上的孔要与外侧斜面的孔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才能保证最佳的观景效果。”
但要使不同维度的两个孔洞对齐,谈何容易。“第一排对准了,第二排又有偏差,横向纵向都要在一条线上,根本搞不来。”现场安装工人抱怨,高宝宝也很焦灼。
为了施工进度,高宝宝再次联系厂家,通过现场不停测量采点、BIM建模和数据分析,最终找出孔洞对齐的最佳点位,以“点对点”实现“面与面”的贴合。
2024年5月,在一次次波折中,3号桥如期完成。晚风吹过栏杆上的孔洞,发出嗡嗡的声音,带着夏日里的一丝清凉,诉说着横沥岛尖潮起潮落的故事。
双鳍逐浪,异形塔拼接破危局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中轴涌3号桥是柔和的“海上丝绸”,4号桥则是跃动的“海上精灵”。
作为全岛标志性景观桥梁之一,4号桥与5号桥采用双子桥理念设计,围绕南沙海洋文化,从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中汲取创作灵感,呈现“双鳍逐浪”主题,打造横沥未来新地标。
“4号桥的跃动与张力,体现在拱塔造型上,像一只跳跃的海豚。”负责4号桥施工的中交二航局横沥项目高级现场总监康家柏翻出厚厚的桥梁手册介绍。
4号桥是一座独塔钢结构斜拉桥,拱塔由43米高的主塔和12.7米高的水幕塔组成,外形为三维曲面异形变截面结构,分15节异形块进行安装,因每个断面不一,拼接时极易发生偏移。
2025年1月初,4号桥施工现场,300吨履带吊正吊运着一个截面边长5米的四边形异形块,缓缓下放到主塔右塔座。
“往左!往前!”起重指挥忙前忙后一个多小时,异形块却总有偏差。
“为什么这么偏呢?”在现场盯控的康家柏百思不得其解,“异形块检查后吊装的,这没得问题,会不会是塔基不平或临时支架基础做得不好?”
康家柏带人仔细检查塔基和临时作业平台,发现没有问题,施工陷入困境。
首件异形块是连接塔基与塔柱的关键,若有偏离,不仅影响后续异形块拼接,还影响桥梁整体受力,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导致倒塌,极其危险。
“再仔细检查一遍异形块!”各种外界因素排查完,康家柏将目标放回异形块本身。
果然,异形块有问题!经过对异形块的仔细检查,发现异形块在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发生了变形,其中一个角由原来的45度变为47度,导致整体向右偏移。
找到原因后,康家柏迅速组织人员进行调整,通过割开异形块,调整角度,再次加固,重新吊装等操作,将异形块牢牢地安在了塔座上,为后续塔柱异形块施工打下了良好基础。
雨打芭蕉,翼缘板巧塑展匠韵
以海为幕,孕育生机,三章九幕,潮起潮归。中轴涌3号、4号桥以海为题材,演绎了“海上丝绸”和“双鳍逐浪”的故事,而位于横沥岛尖纵向水网三多涌上的13号桥,正悄悄汲取着岭南文化精华,演绎着“雨打芭蕉”的序幕。
芭蕉作为典型的岭南作物,色泽翠绿,形态优雅,深受人们喜爱,在居民庭前屋后广泛种植。“雨打芭蕉”这一自然现象也成为岭南文化符号,出现在诗乐、绘画和戏曲中。
南沙区曾广泛种植芭蕉,13号桥在设计之初,便以“芭蕉”向上伸展的曲线为元素,将桥墩与主梁设计为向上生长的蕉芃形状,远看就像两颗芭蕉在水中蓬勃生长。
“桥梁的线条很优美,但施工起来非常困难。”高宝宝翻出13号桥施工照片,回想起那一段曲折经历,“特别是翼缘板模板施工时,工人都要哭了,光是桥墩与主梁连接处,就有6次弧度变化。”
2023年10月,模板施工,面对有6次弧度变化的墩顶圆弧,施工团队很是发愁,为保证整体质量,高宝宝以一个圆弧为试验,通过裁切、拼装模板,成功做出满足设计要求的曲面,施工似乎也不难。
正当高宝宝想松一口气时,难题悄然出现。
“翼缘板与底板模板拼接缝太明显了,脱模后肯定是有棱有角的,抓紧整改,要满足设计对曲面弧度的要求。”一次项目内部检查,项目技术负责人方培源给了高宝宝当头一棒。
翼缘板,即桥梁两侧向外悬挑部分,像桥梁的“翅膀”,用于增加桥梁宽度和横向承载力。13号桥翼缘板设计以芭蕉线条为参照,要求线条流畅、曲面光滑。
优美的线条、光滑的曲面,主要靠模板塑形,模板拼接不好,拆除模板后,则会在混凝土上留下一条条“皱纹”,影响桥梁美观度。
为了做出优美流畅的线条,一场“模板美容战”悄然而至。
首先,高宝宝想到一招:直接在模板上盖塑料板。当60公分宽的塑料板贴到凸起的拼接缝上时,却达不到预设的效果。塑料板太薄,则无法消除原先模板拼缝,塑料板太厚,虽消除了原先模板的拼缝,又会在塑料板两侧形成2条新的拼缝,这样得不偿失。
要解决问题,必须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翼缘板与底板拼接缝太明显,主要是因为12毫米厚的模板太硬,没办法弯曲成设计要求的弧度,如果换成较软的模板呢?
顺着该思路,高宝宝与木工班组在不断地试验和探索中,找到了一款较软的8毫米厚木模,将其覆盖在原先棱角分明的模板上,便能形成光滑的曲面。
经过多次优化,13号桥翼缘板模板施工在暂停一周后,终于再次启动。
2024年1月,13号桥主体结构顺利施工完成。暮色中,新生的13号桥在光影和水影中熠熠生辉,宛如向上生长的芭蕉,吸取着岭南文化的养分。
“桥虽小,但施工很精巧。每座桥都有独特的造型和风格,每座桥施工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不比大桥施工简单!”看着一座座成长起来的桥梁,高宝宝感慨道。
一桥一景,一桥一故事。当微风穿过3号桥的孔洞轻声吟唱,当4号桥的“海豚”在晨曦里跃出水面,当13号桥的“芭蕉”在细雨中舒展筋骨时,2号桥“潮影拾贝”、8号桥“盛世欢螺”、9号桥“扬帆起航”等28座桥正在拔节生长,横沥岛尖的水网间,新的故事篇章正在编织。(梁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