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湾畔惊涛拍岸,梧桐山下春潮蕴生机。深圳东部,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穿峦跨嶂,在地图上串联起大鹏半岛碧海蓝天与福田CBD璀璨繁华,将终结大鹏新区“手无寸铁”历史。
葵涌乃大鹏半岛咽喉之地,中交二航局深惠城际大鹏支线五工区团队扎根于此,在山海间开启筑路征程,负责一站一区间施工任务,打响攻克自然与技术难关、架起“民心桥”的攻坚战。
守护绿意,小叶榕的迁移与重生
“这些树将在城市新坐标上,续写绿色篇章。”2025年3月,树荫间鸟鸣清脆,协调部部长王默涵望着悉心照料的小叶榕,陷入回忆。
项目之初,红线内818棵灌木迁移顺利,可278棵高大小叶榕的出现,让难题浮出水面。“修铁路是为了守护更多绿色,而不是破坏它们。”项目负责人刘海勇定下调子。王默涵曾提议迁移临时场地边缘10株乔木,被刘海勇当场否决:“绿化迁改,能不动就不动,哪怕一苗也不能随意动。”当晚,项目经理助理吴国阳反复修改施工图纸,最终在围挡边“裁”出空间,保住人行道乔木,这片绿意成了施工区与街道的绿色标点。
安顿“原住民”需巧思。施工人员摒弃旧法,为每棵树挂铭牌办“居住证”;面对地下交叉管线迁改风险,项目总工喻青儒提议建动态档案,引入城市信息模型(CIM系统),扫描形成手机端720°VR影像,树木朝向、枝丫状态清晰可辨,“这是它们的‘数字孪生’,掉一簇叶子都能监测到。”王默涵说。
迁改需保证95%以上存活率是硬性指标。王默涵与街道人员翻山越岭,在半山腰找到8000平方米储备用地。虽条件适宜但空间紧张,他借鉴“因材施教”理念,牵头按树木胸径、高度、冠幅分区种植。专业团队修剪切口、搭遮阳网、挂营养液,王默涵化身“保育员”,每日记录生长情况。
经六个月养护,枝头蔫叶复苏、新芽萌发,临时寄养地不仅扩为绿化迁改专用种养场,更成了鸟儿啁啾的“生命驿站”,为树木新旅程欢唱。
拆除心墙,城际铁路人民共建
“你们把路堵了,机器吵得人心慌,现在还追到我家来了?赶紧给我滚出去!”老林涨红着脸,脖颈青筋暴起,抄起菜刀将王默涵和蒋正鹏推出家门,食用油瓶在楼梯间碌碌滚动。
葵涌站是741米长的“地下巨龙”,横卧坪葵路下,施工影响范围覆盖超1公里路段,涉及36家商铺、1所中学等场所。更棘手的是地下岩溶区,溶洞从227个暴增至1074个,易引发塌方。2023年4月,刘海勇率队日夜钻研图纸,推进地下注浆工作。83台钻机轰鸣如雷,上万个注浆孔如织网般密布,双液浆加固让“地下蜂巢”重获稳固。
但前期施工致工期滞后,5月地连墙施工若抢进度,噪音会扰民。工地采用了加装隔声屏障、给施工机具加隔音罩等措施,但是旋挖钻噪音仍渗进住户家。居民投诉电话不断,住户老林因住房面朝工地,成了高频举报户。王默涵二人登门致歉,却遭遇冲突。
“要拆心墙!”党支部书记郑涛提议。项目团队进小区发放宣传册、解疑问,设噪声防控群,24小时响应投诉;“扫楼小队”带科普视频和降噪耳机上门沟通;还举办工地开放日,刘海勇顶着烈日介绍:“大型设备尽量白天作业,隔音屏障能降20分贝!”
老林也来了,见状感慨:“原来地下打了这么多硬仗。”他对郑涛说:“控制好音量,我们也盼望通车。”如今,刘海勇工作本记满“调整重车通行时间”等诉求,项目会据此调整施工。郑涛坦言:“轨道要延伸,民心更要相通,要建让大家放心的城际线路。”
四天三夜,基坑涌水堵漏生死时速
水涨得太快了,已经淹没了工点负责人武豪辉的胸口,这是自小在甘肃长大的他人生第一次“游泳”。
他的身下不是游泳池,而是葵涌站深达23米的基坑——已是一片浑浊、气味逼人。
2025年3月27日14时30分,葵涌站23米深基坑内,60轴左线三层土石方开挖正酣,底板突然裂开一道大口子,高压水柱裹着泥沙喷涌而出。“启动应急预案!非必要人员有序撤离!”正在现场巡视的刘海勇一把抓过对讲机喊道。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心揪到了嗓子眼:每小时300立方米的涌水量,相当于12条消防水柱同时喷射,基坑外水位已骤降4米。一旦泥沙被掏空引发沉降失控,不仅未完工的车站会坍塌,周边建筑、道路也将遭殃。
得益于前期多次应急演练,抢险迅速铺开:7台大功率水泵轰鸣着抽水,老党员安全总监杨双,率先跳进冰冷的积水中,工人们紧随其后,肩扛手抱袋装水泥、沙袋,在涌水口旁堆起围堰。地连墙外部同步钻孔注浆,聚氨酯从150桶加到600桶,可基坑底部的渗漏仍未止住。
业主、监理陆续赶到,现场人声嘈杂,焦虑的询问声此起彼伏。刘海勇攥紧皱巴巴的地质图,指节泛白,强压不安喊道:“先控流速,再找源头!”转身时,他悄悄用衣角抹掉额头冷汗。他与喻青儒盯着地质报告、观察涌水颜色,凭借多年地下施工经验,终于锁定“肇事”小溶洞。潜孔钻飞速开钻,注入的聚氨酯让稀泥快速凝固,29日19时,涌水势头渐弱。
众人刚松口气,22时留守现场的工程部副部长周驰突然来电:“二次涌水,水量激增!”疲惫的队伍再度冲向现场。喻青儒发现聚氨酯抵不住高压,果断调配磷酸水玻璃,将凝结时间压缩至5-7秒,再加装导流管。
31日18时,二次堵涌完成。大家坚守到午夜12时,见地下水位回升,压抑许久的欢呼终于爆发。
这场四天三夜的鏖战,投入15台钻孔设备,消耗双液浆500余方、聚氨酯1.6万余桶。连续熬了100小时、合眼不足6小时的刘海勇,提起不久前从基坑里挖出的那块巨石——岩石表面密布蜂窝溶洞的巨石,“放作业面显眼处,记住这份不易。”杨双亦沉声道:“这一战,才是真考验。”
刘亿璟,葵涌本地人,爱好摄影,现在从事项目宣传工作。“没想过家门口的地铁,我也能出力!”
深惠城际大鹏支线将于2026年底通车,届时,列车穿梭在山海之间,她能看到的,不仅是游客眼中飞速后退的风景,还有建设者们趟过的浑浊泥浆、在烈日骄阳下洒过的汗水、盾构隧道深处的明亮灯光……(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