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业务动态

首页 新闻中心业务动态

“碎碎念”里的安全守护者

发布时间:2025-08-28阅读次数:

清晨六点半,雾气尚未散尽,长江边的岳阳港道仁矶码头平台上已是一片忙碌。起吊声、对讲机的呼叫声此起彼伏。而在所有声音中,一个略显沙哑的男声总是穿梭其中:“风力上来了!临边警戒线再确认一遍!”“起吊再慢一点,钢丝绳别打卷了!”这声音,不高,却从不停歇。这声音来自中交二航局岳阳港道仁矶码头项目安全总监曾勇,他的“碎碎念”就像一首独特的安全乐章,奏响在项目的每一个角落。

岳阳港道仁矶码头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水运枢纽工程。项目合同额6.09亿元,新建6个5000吨级泊位,水工结构按10000吨级船舶设计,年吞吐量可达1660万吨,建成后将大幅提升长江中游港口吞吐能力。高桩平台结构、水上吊装作业、高空交叉施工,再叠加不确定的水文气象,让每一块混凝土落地、每一根钢桩植入都悬着一根“安全之弦”。

去年冬天,平台施工进入最密集阶段,长江水温逼近冰点。一场突如其来的北风席卷施工区,一根钢管桩在吊装过程中的一瞬间偏摆严重,几乎擦中一旁操作的工人。曾勇当时就在十米外,“腿都软了”,但他没有喊,只是冲上去死死按下“暂停”。

那一晚,他没有回宿舍。紧急召开的事故反思会上,他拿着调度图纸一页页展开,“低温作业不是例外,是常态。没有‘差点’,只要‘一次’,就可能永远。”他现场定下“极端天气十条”,把每一条写进吊装方案、纳入班前交底,并亲自督导保温手套、防滑鞋、防护衣发放。

为了系统化防控施工风险,曾勇牵头建立了“红黄蓝”三级作业预警制度:红色标识为高风险作业区,每日第一时段巡检;黄色为中风险,班组自查后再复核;蓝色为低风险,但也必须过“每日一问一查”。

“用颜色说话,工人一看就知道今天哪危险,哪该绕。”他说,这比一百句口号实在得多。

他还严格落实“人人都是安全员”制度,鼓励工人“互盯互查”,上报安全隐患不扣钱反给积分。起初不少人不理解,“安全是你的职责,我报告你还得奖励我?”但随着积分可以兑换雨衣、饮水机、生活用品,工人慢慢变了。

在他的推动下,项目全年共组织安全检查86次,专项培训99次,查出隐患136项全部整改,整改率100%。尤其在2024年汛期期间,项目值班总时长超过1200人次,成功处置长江大堤两起散浸隐患,确保了“零事故、零伤亡”目标。

有一次,一名年轻安全员在夜查中因误判风力等级,未叫停一项高空作业。事后,曾勇没有批评他,而是把他拉到排架平台前,说:“你知道钢梁砸下来的声音吗?不是一声,是很多声。钢梁落地、人的尖叫、然后是后悔,一辈子的后悔。”他用这样极端却真实的语言,把“规章制度”变成了“沉甸甸的声音”。

但谁都知道,只要这个项目还在推进,只要排架还在生长,那个起早摸黑、总是提醒人戴好安全帽、绑好安全带的身影,就不会消失。

那是风声鹤唳里的守桩人,是安全体系里不可或缺的一道“人防”屏障。正是在曾勇日复一日的“碎碎念”,以及“人人都是安全员”工作机制和安全积分奖励制度等一系列举措的共同作用下,项目安全管理成效显著。

截至2025年5月底,项目已完成产值3.3亿元,占合同额的57%。其中,码头平台630根嵌岩桩、90榀排架、行车引桥主体全部施工完成,整体进度稳步推进。

如今,他每天照旧在现场两点一线奔波,偶尔被工人调侃“碎碎念再升级了”,他也只是咧嘴一笑:“我念不累,你们听腻了就说明安全了。”这句看似调侃的话,背后却是大家对安全生产理念的真正认同。

曾勇的“碎碎念”不只是口头上的提醒,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承诺。正是这份责任与承诺,守护着岳阳港道仁矶码头项目每一位工人的生命安全,也确保了项目高质量、安全、稳步推进。(郝自阳)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