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广州繁华的街市,闲适的行人和车辆、隐秘在角落的大排档等无一不展示着这座城市的魅力。白云区江高镇,甚至是很多本地人都不熟悉的名字,错落着栋栋建筑,更是全国大名鼎鼎的饮料巨头王老吉的所在地,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金银花的草本味。超过20万人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城区已逐渐跟不上发展的脚步,核心区域近五公里内无地铁交通更是加剧了群众的“出行难”。广州因其地形复杂多样和完善的地铁建设而号称“全国地铁博物馆”,建设中横穿江高镇的地铁8号线北延段,就成了老城区人民共同的期盼,也即将为这座“博物馆”添上新的“藏品”。
工程“牙医”根管治疗“地下蛀牙”
在8号线北延段施工区域内,亿万年的水流侵蚀让石灰岩底层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溶洞群,如同一片片“地下迷宫”。施工区间溶洞“点多量大”,长距离穿越上沙下岩的地层,岩溶区坑底涌水、沉降、坍塌等未知的风险无处不在。最深超过18米、离地面仅10厘米的地下“空腔”也增加了施工挑战。
“由于是盾构法施工,地下作业层就不能有空间漏洞,不然会导致盾构机运行失压。”项目负责人孟长青形容道:“我们就像一群‘牙医’,要治好这些地底‘蛀牙’,才能让项目建设有个‘好胃口’”。为了干好“牙医”本职,项目团队建立了一整套“治疗体系”。
首先通过全方位地质钻孔取芯摸清施工区域“牙口”初步状况,密集达15米1个探测点位布设的HSP超前地质雷达定位口腔“异形”,盾构机监控实时扫描施工区域3米内所有“病灶”。三重检测手段,对施工地层绘制完整的“地下CT图”,从而建立安全可控的“防火墙”。再精准建模三维地质模型,溶洞的“蛀牙”空间一目了然。
采取先斜向封边,再中心加压,最后低压密实的三种组合工艺,有效地控制了塌陷、回流、失压等风险,圆满补漏“蛀牙”空洞。项目还建立了勘察单位检测+施工补勘的双重监测机制,确保“蛀牙”不再复发。
“整个施工区域有多达15个大型溶洞群,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其中3个的全部填充,累计注入砂浆4万立方米。后续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开展,为今年7月盾构机始发提供了作业空间。”孟东青说。
10条铁路网上的“刀尖起舞”
在地铁8号线北延段江高站施工现场,390米范围内京广、广珠、广清城际等10条铁路线如同蜘蛛网般交织在大地上,距离最近的花广联络线仅有14.5米的距离。而30米红线范围内,列车通行时严禁施工,项目部只能抢铁路部门划定的“空窗”时段进行施工,每天仅有5小时。设计最初围护结构离最近居民住宅也仅有2米。极限的施工场地、严苛的时间限制、地下溶洞的沉降风险让建设者们如同在一把把刀尖上“起舞”,稍不注意,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为了全面利用施工空窗期,项目团队全员“高度戒备”,对照列车时刻表,精确到分、责任到人地规划每一项施工任务。地连墙成槽、钢筋笼吊装、混凝土浇筑等环节无缝衔接。设备轰鸣声和作业指令的下达声在场地上共鸣,如同为这场“建设盛宴”奏响华丽的乐章。
团队还就各项工序对建筑物的影响进行模拟数值分析,寻找施工方案“最优解”。降低成槽机的重心与优化结构设计,大幅提升设备稳定性。全方位的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施工场地位移数据并传入监测中心。根据地层状况和设备参数,精准计算设备施工的站位和安全距离。通过多种有效手段,最终沉降仅2毫米,远低于控制要求的30毫米。项目部严谨而又全面的工作思路,完成了本场建设的“开场白”。
“如此密集的铁路群,要求我们必须对每一条线、每一根桩基、每一根墩柱等所有数据都熟记于心,就好比在刀尖上起舞,必须要牢记每一个舞蹈动作。过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都会把我们的脚掌踩得血流如注。”孟东青感慨。建设团队以高昂的战斗姿态,准备在这刀尖上搭起来的舞台上,大干一场。
662平红薯地“抢”出6个月工期
当时间线拨回到2023年时,风井施工段一片碧绿的红薯地镶嵌在大地上,为施工增添一抹清凉的绿意,依旧被项目副书记徐东津津乐道。
江高-江村风井施工段在此前为房建施工用地,与现地铁建设用地部分重叠,处于待复垦状态。徐东作为征迁工作第一责任人,很快跑遍了沿线所有相关单位并摸清了个中的缘由。“该地块此前的施工单位已经退场,必须要完成原地面复垦后,才能对地铁建设用地手续进行审批,根据复垦施工计划,最快也要等到2024年5月。”徐东说:“我们肯定等不起,留给我们的时间会来不及”。
徐东想了个好办法:“何不我们主动去办这件事呢?这样主动权就可以抓在自己手里了”。于是,项目部第一时间对该地块进行了精细的复垦。“一共是662平方米,将近一亩地。我们种上了红薯苗,易活易种还可以食用。”
不久,地面就冒头了绿油油的红薯藤,项目部也于2023年12月顺利办下了风井施工段的用地手续,比原计划提前6个月。红薯也作为巧妙心思的见证,端上了项目部食堂的餐桌,犒劳着这群“有心人”。
在这座“地铁博物馆”之城,地铁8号线北延段施工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二航建设者们正在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勇于挑战的精神,为这座“博物馆”增添着新的精美“藏品”。(潘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