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沉睡的高原峡谷还未苏醒,塔吊的轮廓在灰蓝的天幕下静默。一个熟悉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工地入口处,他就是西藏工程项目安全总监王赐。如往常一样,他在这片3000多米高原工地上开启了新的一天。
参加工作30年来,他从云南到广东,从海外到西藏,参建多个重大项目,以较真碰硬的责任担当坚守安全初心,被项目同事称为“硬核”安全总监。
清晨,寒意像无形的网,把钢筋、砂石都浸得冰凉。王赐裹紧工作服,迎着峡谷特有的凛冽晨风往塔吊区走去。
不到七点的施工现场,承载着架桥重任的“钢铁巨兽”刚从静谧的沉睡中“苏醒”,他的 “找茬” 模式已精准启动:塔吊基础螺栓有没有被冻得松动?低温会不会让工人手指僵硬影响操作?脚手架防滑条有没有被沙尘覆盖形成新隐患?
从塔吊的配重块是否稳固,到操作室里仪表盘数据是否正常,从起升钢丝绳是否有磨损断丝,到限位器是否灵敏可靠,他每一处的“找茬”都细致入微,不放过丝毫蛛丝马迹。
当正午的太阳把峡谷烤成蒸笼,塔吊金属外壳烫得能煎熟鸡蛋,王赐的“较劲”愈发严苛。他盯着吊运的钢梁,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钢丝绳经暴晒后强度会变化,必须经常检查隐性断丝!”看到工人安全帽下淌着汗水,他立刻递过护目镜,念叨道:“别偷懒不戴护目镜,强光晃眼能让塔吊摆成‘醉汉’!”
那天吊装作业,班组长想省事儿,打算让工人站在模板上临时挂吊点。王赐当场红了脸:“中午太阳光强,模板表面温度有40度!脚滑摔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他愣是顶着烈日守在现场,直到合规的操作平台搭好,钢梁稳稳起吊,才到下一个工点巡查。这“一根筋”的执着,让工友们彻底明白:施工中的“差不多”,在关乎生命危险的施工现场就是“差很多”。
西藏峡谷的风,总在午后化身“猛兽”,狂风卷着沙尘呼啸而至。王赐的对讲机成了“战场”指挥器:“塔吊大臂锁死!所有吊篮落地!”他逆着风奔跑,工服被吹得猎猎作响,像一面安全的旗帜。有一次,风速突破预警,新来的操作员想侥幸收完最后一钩,王赐发现后立刻抓起对讲机喊道:“风速已超标,按规定必须立即停工!”见操作员在驾驶室里迟迟没有动作,他迅速跑到塔吊操作台对应的地面指挥位,通过应急联络装置持续警示,重申高原强风对塔吊稳定性的致命影响,最终,他成功让操作员放弃了侥幸心理,及时从驾驶室撤离。
“峡谷的风是活的,能把塔吊当玩具甩。”他的声音盖过风声,指挥着所有设备“趴窝”,工人撤离。等风啸渐弱,队伍负责人小李握着他冰凉的手说:“老王,你这是拿命在拼……”他抹把脸笑着说:“我‘死磕’的不是风,是让弟兄们都能平安回家。”
白日的忙碌已让他身躯疲惫,但面对紧张的工期与不容懈怠的安全重任,王赐的“战场”又转移到办公室。太阳西沉,白月升上山头。他揉了揉酸涩眼睛,将电脑打开,眼神即刻变得锐利而专注,白日在工地排查出的种种细节,需在此时进一步梳理分析,确保次日施工安全。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他办公室的灯还在倔强地亮着,如同一座“安全灯塔”,在崇山峻岭间守护着生命的温度。
三十年工程路,王赐以行动为笔,以坚守为墨,将安全理念写进每道螺栓的紧固度里,刻在每根钢丝绳的磨损记录中。那些踏过的晨霜、晒过的午阳、斗过的狂风、守过的月夜,最终都化作工地上最坚实的足迹,印证着一位 “硬核” 安全总监对生命最厚重的承诺。(巴桑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