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工程,得把‘敬畏之心长存,律己之行常践’刻进骨子里。”这是中交二航局天麻高速TJ-2标项目负责人曹林祥常对团队说的话。
这位2008年入党的高级工程师,参建过广昆铁路、恩来恩黔高速、大岳高速、文马高速等多项重点工程,先后荣获中交集团2024年“六比六创·三型一流杯”夺标劳动竞赛先进个人、中交二航局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淬炼信仰底色
2008年,刚走出校园的曹林祥怀揣着梦想进广昆铁路项目。他跟随师傅踏入三棵树隧道,眼前的景象让他心头一紧:破碎的岩层如同被随意堆叠的碎瓦,围岩上布满纵横交错的裂隙。
师傅弯腰拾起一块带着水渍的碎石,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上面深色的水痕,语重心长地说:“别小瞧这石头,修路架桥,处处都藏着自然的脾气,咱们得把敬畏刻进每个工程细节里。”
一场暴雨毫无预兆地席卷而来,师傅抄起监控量测记录本,拉着曹林祥就往隧道跑。潮湿的空气裹挟着泥土的气息,在隧道里弥漫,掌子面、初支渗水情况愈发明显。师傅熟练地走到收敛计安装点位,眼睛死死盯着显示屏,声音在隧道里回荡:“初支收敛数据不对劲,得加快支护速度!”曹林祥想帮忙查看数据,却被师傅拦住:“你去通知测量部记录拱顶下沉数据,计算下沉速率。”
洞顶渗下的水滴,不断砸在师傅身上,他却用身体挡住收敛计,生怕渗水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仿佛是守护工程安全的关键火种。支护完成时天已大亮,师傅浑身湿透,手上的记录本写满了监测数据,也沾满了泥浆。
此后的日子里,曹林祥全身心投入工作。白天,他守在隧道掌子面,拿着卷尺反复测量钢拱架的间距,监督喷射混凝土的厚度;深夜,在板房昏黄的灯光下,他认真整理一天的工作笔记。闲暇时,他总会翻开师傅的图册,偶然间发现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入党申请书复印件,边角已经磨损得起毛,“以敬畏之心筑路,让每一寸道路都经得起岁月考验。”这句话被红笔重重标注,字迹力透纸背,仿佛诉说着一位老筑路人的初心与坚守。
半年后,曹林祥在入党思想汇报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暴雨夜,师傅护着收敛计的背影,比任何党课都让我懂得,修路人的本分,是用尺子卡紧每道工序的精度,是拿肩膀扛起不让拱顶变形的承诺。”
2008年底,师傅将党员徽章别在曹林祥工装上:"带上这个,就得把敬畏当成罗盘,把脚下的路走成不弯的标杆。"
后来十七年里,从广昆铁路的隧道到天麻高速公路的特大桥,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钢筋都嵌着当年师傅教他的"敬畏"二字,如同筋骨里藏着岩石般的坚韧,也藏着让每粒砂石都铸成城墙的信仰。
扎根信仰之基
2013年,曹林祥奔赴云南文马高速公路建设一线。在那里的五年时光,他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总工程师。案头摊开的望城坡隧道地质图,墨色线条交织成精密的网,岩溶发育带如同蜘蛛网般缠绕着岩层剖面。他握着破碎围岩的岩芯样本,稍一用力,岩屑便簌簌落下,这一幕不禁让他想起五年前师傅递来的那块带水渍的碎石,只是此刻他成了握着罗盘的人。
某天,曹林祥正带着技术员小王进行带班检查。掌子面突然传来岩块滑落的轰鸣,手电筒的光束穿透弥漫的粉尘,只见岩层裂隙渗出的地下水在岩面蜿蜒成线。他眼疾手快,一把将小王拽到安全区,自己却毫不犹豫地趴在湿滑的岩面上,拧紧监测锚杆:“看好了!拱顶沉降每0.1毫米的变化,都得精准算进支护方案里,这不是普通修路,是给大山做‘精细手术’。”那晚,他守着监测仪彻夜未眠,直到晨雾悄悄漫进隧道。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在他眼底化作闪烁的光斑,恍惚间,暴雨夜师傅护着收敛计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作为党员先锋岗的一员,曹林祥的工装口袋里,永远别着两把不锈钢卷尺。白天,他争分夺秒,抽空蹲在爆破后的岩堆前,用指甲反复刮擦岩面,仔细辨别石灰岩与泥岩的分界。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画满了不同岩层的细致素描。深夜,在简陋的板房里,他一遍又一遍地听着专家研讨会录音。当听到第27遍时,终于在第13处技术疑点旁郑重地画下星号——“超前小导管支护角度需匹配围岩应力”。
在第7次研讨会上,他自信地将耦合计算方案摊在桌面,精湛的方案让在场专家纷纷拍手称赞:“这娃儿把岩层脾气摸透了。”
面对云南省“施工隧道严禁单端出洞”的严格规定,曹林祥带领团队在隧道口搭建起试验台。18个日夜的坚守,他们反复测算,终于获得23组珍贵的应力数据。当优化后的“单端出洞”技术方案顺利通过评审时,监测屏上的安全曲线宛如一道坚固的拱桥,映照着他熬红却依然坚定的双眼。这项创新技术不仅为项目节约了大量成本,更让隧道提前45天贯通。
诠释信仰担当
2020年,曹林祥接过天麻高速TJ-2标项目常务副经理的任命时,眼前是滇东南层峦叠嶂的群山。晨雾未散的山坳里,团队成员踩着没踝的湿土,望着树木丛生的山坡直犯愁:“这满山都是树,路从哪儿开?”“连搭板房的平地都找不着!”潮湿的空气裹着泥土味,让夹在腋下的施工图纸边缘都沁出了水珠。
麻栗坡的雨季格外漫长,连续半年的阴雨天气让海拔1800米的山腰成了“云雾孤岛”。为选定标段的驻地,曹林祥带着卷尺在丛林里跋涉,当勘查到一处相对平缓的崖壁时,他蹲下身用手掌丈量岩层走向:“就这儿!哪怕在悬崖边炸出平台,也要把驻地建起来。”
接下来的28天,他像颗钉子钉在协调一线:左手对接当地林业部门申请临时用地,右手联系技术团队规划开山路线。无论晴天雨天,他都泡在现场,皮肤晒得黝黑,却在图纸上圈出最醒目的红线:“通讯塔必须架在山脊最高点,水电管网要顺着岩层走向埋!”当第一台挖掘机轰隆着开进山谷时,他正站在刚炸出的平台上,用袖口擦着手机屏幕上的雨水——那是与设计院反复沟通的第47条修改意见。
“曹经理,你这黑眼圈快赶上云南的野熊咯!”某天清晨,小王端着热粥瞅见他布满血丝的眼睛,工棚里爆发出善意的哄笑。他透着窗户玻璃影子看了看自己,又拿筷子指着窗外新修的盘山便道:“瞎说,等咱把隧道打通、桥梁架起来,我这模样准能上工地宣传照。”
四个月后,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驻地办公室的玻璃窗,落在墙上的施工进度图时,曾经的荒山野岭已蜕变成井然有序的营地:红顶板房沿着新修的水泥路排开,路灯在晨雾中亮成一串星子,远处的拌合站正轰隆隆运转。年轻技术员趴在栏杆上感叹:“真没想到,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儿,能住进有热水洗澡、有WiFi联网的‘山景房’。”
曹林祥倚着门框,目光掠过远处正在修建的便道,那里的每一次开山凿石、每一处挡墙浇筑,都像极了当年师傅教他的“敬畏”二字,正被一寸寸刻进滇东南的群山里。这份敬畏,是对地质条件的审慎考量,是对施工标准的恪守不渝。
传递信仰火种
“又要开‘考官例会’了,好紧张!”技术员小张攥着笔记本往会议室跑,身后跟着抱着规范的小王。每周的例会,曹林祥总会突然提问:“隧道初支喷射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边坡锚索张拉的应力控制值?”答不上来的人要当场罚抄规范,他自己则拿着笔,在笔记本上记满每个人的知识盲区。
“一个人强不算强,团队强才是真的强。”曹林祥推行“分块包保制”,让技术员每人管一段施工面,从方案到验收全程负责。小王刚管三工区时,因没算准围岩收敛量被他叫到现场:“你看这拱架变形量超过5毫米,你睡得着吗?”此后,他每天要把小王喊道办公室问一遍当日进展,连续画了137张收敛曲线图,直到小王能独立优化参数才停止。曹林祥说道:“以敬畏之心筑路,这不是尺子,是修路的‘戒尺’,信仰藏在 0.1 毫米的精度里。”
2024年职称申报时,曹林祥给每个申报人改材料到深夜:“小李的技术总结要突出溶洞处理部分,小王的创新点得再挖深点。”当小王捧着职称证书来找他时,他正在看新员工的培训计划,笔尖在“党员导师制”下面画了波浪线:“下个月来个学徒,就交给你带了,记住,要把‘党员本色’传下去。”
时间来到今年6月,天麻高速TJ-2标项目累计完成产值25.55亿元,4座隧道提前贯通,马鹿塘特大桥施工进度超预期。
17年前那个捧着油垢图册的学徒,如今鬓角已染霜色。他抚摸着工装上的党员徽章说:“从广昆铁路到天麻高速,变的是里程表上的数字,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敬畏’。”
当夕阳给隧道镀上金边时,他的影子与身后的主塔叠在一起,宛如永不褪色的党徽,嵌在云岭群山之间。(朱瑜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