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盐碱地项目顺利完成首季耐盐小麦抢收工作,标志着该项目盐碱地改造及规模化种植取得阶段性成果。
该项目治理农田面积达2.2万亩,包括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技术示范工程等六大项目建设。建成后,可为当地实现耕地提质、产能提高、生态提档、智慧提升、产业提级的多元化目标,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五原模式”。
改造过程中,项目整合13项核心技术措施,针对农田重、中、轻的盐碱化程度,分别运用暗管排盐结合微生物菌剂改良技术,机械粉垄与酸性水溶有机肥调控技术以及蚯蚓粪肥培肥与耐盐作物选育技术精准发力。同时,通过“灌排协同控盐”技术体系的构建,使整体土壤Ph值降低了0.2个单位,全盐含量下降0.2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每公斤提升了1克以上。
同步搭建的智慧农业系统,依托220个物联网传感器打造“盐碱耕地数字孪生体”,实时监测水盐动态,让灌溉用水效率提高30%。在永联村核心示范区,昔日白茫茫的盐碱滩已变身“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 的优质农田,小麦亩产较改造前提升12%。
首季耐盐小麦的丰收,不仅证实了“五原模式”的科学有效性,更为黄河中上游灌区500万亩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与实施范本。随着白菜幼苗即将移栽,这片重获新生的土地正以实际成效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书写着盐碱地治理的时代答卷。(王甲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