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0日,中交二航局成都地铁17号线TJ05A标所有单体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获得验收组专家们的一致点赞,项目负责人刘海勇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作为成都市首个下穿正在运营的地铁线的施工项目,虽然获得了“成都市优质示范工程”“成都市优质结构工程”等多项荣誉,但就如刘海勇所说,“建设过程之艰险不堪回首!”
“但我们还是坚定地打赢了这场攻坚战。”在这场战役中,让刘海勇觉得最难熬的,还是控制毫米级的沉降!
2019年5月31日,凤溪河站至温泉大道站区间右线隧道开始下穿施工,这段线路长40米,是全线最大的风险点,成都地铁4号线就在该下穿工段的正上方正常运营着。这在成都地铁施工历史上,还是首次。而且,此次盾构掘进面临的环境是富水砂卵石地质层,埋深约25米,水压大,还含有大量漂石。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此次盾构地表沉降不得超过1厘米,但若沉降6至10毫米就将造成4号线降速运营。为此,项目团队更为谨慎,决心将沉降精度控制在6毫米以内。
为解决控制沉降难题,项目团队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最终,他们决定给掘进环加上坚硬的“肋骨”,也就是将掘进后的注浆方量由原来的每环12立方米提升到每环15立方米,从而提升隧道的稳定性,以控制下沉。
6月1日,已经连续在现场坐镇指挥近30个小时的刘海勇,刚准备躺下来眯一会,控制室的屏幕上显示出一点异常却让他立刻又紧张起来。
“徐波,停一下,好像有个大漂石。”刘海勇拿起对讲机,紧急通知现场总工暂停施工。
经过检查,果然有一个直径近1米的大漂石“拦”在了盾构机的左前方。刘海勇紧急召开现场分析会,制定解决方案。经过商讨,他们决定在盾构机渣土仓调整泡沫剂、膨润土、水的比例,同时调整盾构机刀盘扭距和推力,改良仓内环境,再由原来每环掘进出土量108立方米,调整为每环减少5至8立方米。一系列操作结束后,已经过去3个小时,盾构机重新启动,成功“嚼碎”了大漂石。
6月3日,成都地铁17号线右线盾构下穿出洞,正上方地表沉降控制在4.8毫米,比规范要求低了一半。刘海勇终于稍稍松了一口气,盾构破洞这四天以来,他总共睡了不到8个小时。
一个月后,本以为已经积累了右线下穿经验,左线盾构施工能够顺利推进,但是更大的难题却摆在他们面前。
6月25日,左线盾构开始下穿施工,右线与左线仅相隔10米,在右线下穿时由于距离左线太近,导致左线已经有了3毫米的沉降,这意味着6毫米沉降的上限,实际上只剩下3毫米的差值。
3毫米沉降硬杠杠,像“紧箍咒”一样套在了刘海勇脑门上。他干脆带着泡面直接盯在现场,一面紧紧看着沉降的关键数据,一面时刻关注着左右轨道的轨面差。当“紧箍咒”越扎越紧,他不得不再次叫停。增加注方量、改良仓内环境,这些显然都已经无法满足3毫米沉降的要求。那能不能通过改造装备来控制沉降呢?
经过多次专题分析,最后确定在现场增加一组道岔和一列电瓶车编组,缩短注浆时间,让注浆更及时,提高成环效率,这样总体上可节约30%的时间。提前加固、优化盾构掘进中的操作控制、优化盾构机掘进参数、减少掏方量、注浆混凝土参数精确到0.1立方米……一系列措施逐项落实,刘海勇带头带领大家注浆,几天几夜鏖战下来,满身泥浆。左线出洞那一刻,沉降为2.86毫米,整体沉降为5.86毫米,总算是控制在了目标范围内。
“减少下穿时间,趁‘土地下沉’还没反应过来,‘闪电般’穿过去。”摘掉了“紧箍咒”,刘海勇整个人变得轻松多了,总结起这次施工经验,他还笑着开起了玩笑。
让刘海勇开心的,不只是项目拿了奖。他更加期盼着地铁17号线2020年底建成通车,为千万人的交通出行带来便利。(刘慧)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