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地处祖国东南,夏季的六月,从东海升起的太阳,很早就已将天照得通亮。中交二航局永嘉县330国道改建工程的生活区还是静悄悄的,年近半百的李仁义就带着煮好茶水的茶壶,轻轻发动电动车,离开了项目部。
10分钟后,李仁义准时到达永临互通施工现场,迎着朝霞喝一口茶水,和陆续进场的工友们一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现在已是早上6点30分,离上班还有1小时。
“在公司干了几十年,早都习惯了。”面对青年员工的惊叹,李仁义却习以为常。从1988年湖北枝城煤码头项目开始,李仁义已跟随二航局在钢筋和混凝土的森林里坚守了33年。从枝城煤码头、温州龙湾码头,到黄花园大桥、下沙大桥,苏通大桥、黄海大桥,再到阳明滩大桥、南充化工园铁路、小干二桥、永嘉县330国道,大江南北,足迹所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整个上午的时间,李仁义都在路边监督永临互通的路基填筑。一辆辆碴车从桥头方向驶来,满载着来自隧道掘进的巨大碎石,将永临互通路基一米米填高。不同于其他地方可以暂时休息,这里没有休息时间,每一辆车都要记录清楚。临近小暑的温州,即使是晚上也十分闷热,白天的气温永远在35度以上。
李仁义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循环往复。
“每天早上,我都要煮一壶茶水骑车带过来,这里没水也没电,只有等中午去集装箱吃饭再补充。”头顶是金丽温高速上车辆飞驰而过的闷响,330国道拥挤车辆的噪音,往来碴车带来的扬尘,被太阳炙烤的空气弥漫着一股令人眩晕的气息。李仁义不为所动,只是裸露在外的皮肤被晒得焦黑,一走路便抖落一身灰尘。
吃饭的时间到了。李仁义却不回去吃饭,一般就在现场解决。最近由于茶水消耗量太大,他才去近一公里外的集装箱吃饭,顺便烧一壶好茶。
“我一般呆在哪里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感情,不愿意挪地方。”李仁义这样自嘲。在黄海大桥,他呆了五年,在前两年完成公司施工任务后,又主动请缨,支援刚进入建桥市场的兄弟公司,又是两年。在舟山小干二桥,他住在集装箱里,一直坚守到最后,四年时间,凶猛的台风没有刮倒他的集装箱,反倒为小干二桥这座舟山最美大桥刮来了“中交集团优质工程”的奖章。
自去年来到永嘉项目,这已经是李仁义的第四块阵地了。在西溪河上搭建全线第一座栈桥,主持修建全线第一座搅拌站,连续夜班收取隧道洞渣,全面负责永临互通现场建设……李仁义成了“救火队员”,哪里“火”大就往哪里去。
然而不管在哪里,他却总能干出成绩。不仅仅是在永嘉项目,在舟山,协作队伍缺少起重工,工程无法继续推进,作为工长的李仁义挺身而出,圆满完成相关起重作业;在巴中项目期间,成都地区兄弟项目架桥机拆除作业存在困难,他孤身南下,进行技术帮助。“车工,焊工,钢筋工,起重工,架桥队……我几乎什么地方都呆过,什么活都干过。虽然知识水平不高,但也总有一点心得。”
“我刚进来二航,头上是石棉瓦,身边是牛毛毡,就住在江边,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太多了。”李仁义在集装箱吃完饭就赶快返回路基填筑段。他要一直待到晚上八点,等所有工友全部离开,他才回项目部。
李仁义现在是一名现场总监,去年刚在武汉培训结束,他努力学习使用手机编辑填报各种资料,也坚持和工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会给青年同事讲述以前艰辛的故事,也听他们讨论最新式的东西。(姚轲)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