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从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传来喜讯,中交二航局“大跨径宽幅斜拉桥测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课题荣获“2019年度湖北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历时6个多月,作为牵头主创人员的余国顺总算舒了一口气。
余国顺,青海人,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工程测绘专业,今年41岁,是他进入二航局工作的第17个年头了,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老余”。老余介绍说,或许就是这青海人骨子里的韧劲儿,支撑着他一路走南闯北,“上山下海”,从0到1。
“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把它做好”
熟悉老余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喜欢跟自己较劲儿的人,但恰恰正是这份坚持,才让他逐渐成长为测量团队的主心骨。
“高中的时候就接触过测量,那时候跟着老师们拿着对讲机、三角尺、测量仪,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感觉还挺好玩,后来高考的时候也就选择了这个专业。”老余回忆道,那个时候的他并不知道自己会在测量这条专业的道路上坚持这么久。
2004年7月,老余刚参加工作就来到了武汉阳逻长江大桥项目,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他并没有享受新人的“优待”,反而一开始就担起了主塔塔柱井骨架测量和主缆索夹管测量的重任,“那段日子确实很辛苦,每天跟着师傅扛着仪器上上下下、起早贪黑,就怕耽误现场进度。”老余说。夜幕下的武汉,在距离长江七八十米高的主缆上测量定点,江面上的湿热、高空中的颤抖,是他这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感觉,也是他珍贵的财富。与别人的怨声载道不同,老余很庆幸自己刚参加工作就遇到这么好的项目,这也让他迅速掌握了这个岗位的技能。
与一时的辛苦相比,之后长达十多年施工现场的考验正等待着老余。身边的同事来来去去,也让老余有些动摇……可恰恰这个时刻,师傅推荐他担任了贵州坝陵河大桥项目测量主管,他决定再干着看看。“搞测量这行,不是说多么高精尖,但只有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的人,才能干的来,干的下去。”如今,师傅的教导仍在老余耳边回响。
后来老余也带起了自己的徒弟,并将师傅的教导传承了下去。“在沌口大桥测江边地形的时候,江边全是一人多高的芦苇,那时候整个团队从早上测到晚上,大家身上都是被芦苇划的伤口,当时我师傅老余都是冲在前面,身上伤口最多最严重,晚上洗澡都不敢洗,一洗澡浑身疼,我师傅特别能吃苦,什么困难都冲到最前面。一天晚上,我看控制点在坟地边上,不敢勘测,师傅就冲到前面说他去。”老余的徒弟梁易鹏回忆道,他这种再苦再累都顶到前面的精神不仅深深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人,也一直激励着大家一路前行。
从那以后,老余和团队成员一起合作,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精彩纷呈的世界从此在老余眼前铺陈开来。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一行,那这就是我的工作,想着怎么把它做好。”
“干测量就是要胆大心细”
坚守测量岗位,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是老余永恒不变的目标。在他看来,测量本身是一项十分复杂严谨的工作,从现场的选点布设到仪器的架设调平,从数据的记录整理到做资料时的检验复核,无一考验着每个测量员的细致入微。
老余的师傅是老测量员出身,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对于工程中每个结构尺寸,都会要求他反复推算、验证,保证施工放样的准确性,就连现在,当初在阳逻大桥测主缆用的控制点的坐标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他说这是测量员对数据的本能反应。师傅告诉他,自然条件的误差是存在的,但要尽量避免人为误差,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老余就养成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老余有个工作习惯,就是无论测什么都要至少测两遍,先用手工算一遍,再用仪器算一遍,“基础的东西不扎实,如果单纯的套用软件计算系统,一旦技术参数输入错了,结果就会出现偏差。”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一次模板测量中,测量员发现测出来的模板偏差很大,怎么测数据都不对,后来跟老余手工计算的过程一比较,原来是仪器中的一个要素输错了一位小数点,幸好及时发现,进行了纠正。“原来测量点的坐标手工算的多一点,现在都是依靠软件,无形中暴露出了测量人员基础知识不扎实的问题。”因此,一直到现在,老余依然要求徒弟们测量之前先用手工计算一遍,知道坐标的形成是怎样一步一步来的,清楚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他说:“测量员需要具备的两大特质就是胆大和心细,胆大就是哪里都敢去,心细就是保持对数据的敏感性。”
“学习永无止境”
2017年,老余从长江转战大海,来到新建福厦铁路项目,这里是国内首条跨海高铁,而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泉州湾跨海大桥也是国内首座跨海高速铁路桥。新的环境,新的领域,新的挑战,海上栈桥长达9公里,由于风大浪急,没有合适的控制点来进行海上167个墩子的施工测量,老余就自己想办法在海上做了6个测量控制平台,他把它们称为6个“定海神针”。起初,项目部计划在海底打入4根钢管桩来搭建测量平台,然而钢管桩受潮汐影响频繁晃动,根本无法保证精准测量,老余就提出在原先钢管桩内钻孔的基础上,再做一个钢围堰将4根钢管桩围起来,抵挡海浪的直接冲击。“基础打稳了,平台的稳定性也就能提高了。”经过实验,上了“双保险”的“定海神针”稳稳扎根在泉州湾,测量工作得以顺利施展。
跟随着技术创新的还有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从阳逻大桥到坝陵河大桥、九江公路大桥、沌口长江大桥,再到福厦铁路项目,老余几乎每换一个项目,手里的仪器也都在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从未停歇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这是三维激光扫描仪,现在局里一共就2台,国内现在也很少,它不仅可以360度全方位测量,而且一次可以扫到270米范围内的地方,形成一个由一个个点组成的桥梁模型,通过不断地放大,每个点的坐标一目了然,有了它以前两三天才能做完的工作,现在三四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而且很准。”老余开心地介绍着手里的“宝贝”。不过,把老余难住的不是新设备的使用而是英语,三维激光扫描仪为纯英文软件系统,为了看懂使用方法,老余只好把说明书上不懂的单词一个个输入百度进行翻译,差不多用了上十天的时间才把它学懂,老余坦言,“都这个年纪了,还去学这么多英文,真有些感到吃力。”
汗水浇灌,必有收获。如今,老余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项目部攻克了3项技术创新,其中2项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谈到自己今后的工作,他仍然希望在自己不懂的领域多学一点,不断提升自己,“每次回过头看看自己曾经建的桥,感觉这里面有自己的一份贡献,那是很幸福的。”老余笑着说。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