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业务动态

首页 新闻中心业务动态

盾构机上的设备“体检师”

发布时间:2020-05-19阅读次数:

身体健康出问题,三分治病七分养;机器毛病不确定,一靠维修二靠养。

中医传统诊疗手段靠的是“望、闻、问、切”,讲究的是药到病除,中交二航局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项目一工区的盾构机里也有这么一群“体检师”——机修班组,巧妙地借鉴“望、闻、问、切”之法,看“病”下“药”,查漏补缺,算是赋予了它跨行业的意义。

今天,我们就走近盾构机上的设备“体检师”,了解一下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无论是活生生的人还是冰冷的机器,要想知道是不是犯了毛病,都要先察看症状,随后才能对症下药。

对机器而言,需要体检师们定时巡检,拧一拧,摸一摸,观察螺栓是否松动,元器件是否有明显缺陷、损伤、断裂、磨损,松了要紧,坏了就换,及时止损。

“望”是应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的“良方”。

由于地质勘查存在一定误差,再加上盾构掘进施工中对地层的扰动影响,进一步造成地层的复杂性,当报告图上显示进入软硬合适的掘进地层时,实际情况有时却在跟你开开玩笑,变变魔术。

所以,只有肉眼观察到的才靠谱。这就需要盾构司机甄子鹏时刻观察皮带机出土情况,取样分析,通过岩石颜色、硬度和含泥量等因素判断地层变化,“兵来将挡”,随机应变地调节掘进参数以适应地层变化。

盾构机从地里掘出的渣土要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而螺旋机出口是出渣的必经之所,如果渣土含水量低还好,顺畅无阻,若是高了,动力十足,喷涌而出。

“体检师”谢盛志和郝建武观察到,现有的防喷涌用的皮带裙边高度不够,防喷涌效果不明显。他们迅速商量对策行动了起来。先是量好所需裙边的长宽高,准备好螺栓、螺母、垫片等原材料,随后两个人抱着新裙边急忙钻进隧道内,摸着油管跳到皮带机上,顶着浓厚而又肉眼不可见的灰尘动起手来,四五十度的高温也在给他们“加油打气”。

他们小心翼翼地对准各个基准孔,从一头装到另一头,不慌不忙地穿过一个个螺栓,用扳手拧牢固,又生怕不够紧,用手扳一扳,检查下缝隙,缝隙大了就又拿加力杆深度加固,心里容不下半点马虎,几十个螺栓装下来,再加上高温的毫不留情,他们的脸色有些泛白,气喘吁吁,可一项重大工作也总归是圆满完成了。

不光关键时候能干事,有拼劲,“体检师”们的日常工作也不少。机器随处可见水、油,压力控制至关重要,他们每天都要查看有关显示仪器如压力表、流量计、有害气体检测仪的示数,一旦数据出现大跳动,报警指示信号出现,就要出面查找问题并检修,重新调试。


“闻”是判断故障并纠错的好方法。

既要听声音,听设备运转时是否出现了怪、杂、乱、大的异常噪音与漏气声,判断固定机构是否出现松动、撞击、脱落、变形、失稳,配件是否损坏,及时对故障部位进行处理,又要统计好故障原因、维修过程,纳入维修经验库,这是“体检师”们的家常便饭。

不仅如此,还要闻气味,通过嗅觉初步判断空气中是否弥漫着烧焦味,随后排除电子元器件烧毁、电路短路、过载、起火等危险因素。

电瓶车作为盾构项目的老黄牛,短途运输日夜不停,拖着渣土斗、砂浆罐、平板车在隧道里进进出出。它的刹车系统借助的是空气,也有个一望便知的名字——断气刹,如果电瓶车后配套转向架的快放阀出现了问题,气管内的空气就回归大自然了,断气刹就成了无用的摆设,电瓶车就会像个沿着直线横冲的“大胖子”,停不下来,这是十分危险的。

在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项目一工区的一次施工中,承载安放渣土斗的电瓶车转向架突然发出了几声“滋滋滋”的异响,这引起了“体检师”周九州的注意。他立刻叫停电瓶车,寻找起“病因”来。他先是用手探了探,感知漏气的位置,又通过听声辨位,花了好一会儿工夫才找到漏气的原因,原来是快放阀出了故障。

他迅速组织同事,将转向架翻身,使其斜倾靠墙,随后拿起工具熟练地拆下管路,换上新的阀组,高效地安装完后,又反复进行测试检查,总算是将症结医治好了,气也畅通不外泄了。

与此类似的工作,“体检师“们长年累月不知做了多少遍,他们不但没有厌烦,反而与越干越有劲,将这些视为锻炼工作技能的宝贵经历。


“问”是实时监测反馈、定向解决问题的法宝。

医生问的是病人,病人往往老老实实配合,自觉反馈症状。而“体检师”问的是机器,机器还不会主动开口说话,出了毛病也不吱声,一屁股坐下就罢工了,专等着人去治。既然机器不吭声,那就只好派人排查,每到这个时候,“体检师”曾胜宾便会主动请缨“出诊”。

一进入现场,他便会来回走动,仔细巡检各个零部件,看看是否存在“身体不适”,有没有什么发“病”征兆,最大程度地将可能酿成大麻烦的小毛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曾胜宾在一次常规的巡查中发现,盾构施工中用来运送渣土的皮带机皮带松了。皮带机是由带马达的主动轮驱动,将与皮带间形成的摩擦力作为动力,与骑自行车、人走路借用地面摩擦力一个道理,皮带一松,就容易打滑,导致张紧力不足,那就是有力却无处使,渣土往反方向跑,而且跑的比皮带快,必须当即解决问题。

虽然,这种情况在有着六七年施工经验的曾胜宾眼里实在是见怪不怪,早就烂熟于心了,只要把控制皮带松紧程度的螺栓调紧,问题就迎刃而解,但是让人为难的是那维修的位置极其狭窄,又昏暗,而他身宽体胖,人只能半蹲在那局促的空间内,还得忍受热风习习,夹带着泥土的空气不停地吸入鼻腔。

既然“病症”出现了,便要牢记“体检师”的职责,毫不犹豫,他迅速行动起来。只见他略显笨拙的身躯半蹲着,像蜗牛一般一点点地往前挪,手中还紧握着笨重但又必备工具——管钳,附带对讲机和手电筒。一到达目标点,他便忙不迭地大干起来,可调紧也不能一味往死里调,在凭经验调过后,还要通过对讲机呼叫盾构司机:“转下皮带,还是有点松吧,那我再调紧点……什么?又太紧了?那我再松点,你再转下皮带。”如此反复了近两个小时,他一身疲软地蜷缩着身子,缓慢蠕动,暂时告别这个他可能还会再来的地方。

如此一套下来,人也累得够呛,但他早已习以为常了。


盾构机的“脉”很多, 只要一运行,大大小小的“病症”总会接二连三出现,而“体检师”则是这一系列问题的发现者、分析者、处理者、解决者,是盾构机的贴心管家。

没想到一次普通“把脉”还真“号”出了大问题,原来是管片拼装机的驱动马达刹车出了问题,盾构机只能停止掘进,等待修复好再战。

地铁隧道是由一环环管片拼装连接而成,拼装机作为管片拼装神器,它的动力来自于驱动马达,拼装机刹车也是靠马达内的摩擦盘作用,一旦刹车系统无法正常作用,抓取管片的抓举头只能随着拼装机来来回回兜几圈,像是荡秋千一般,转过来,荡过去,就是到不了选定的位置,拼装手们也只能“望机兴叹”。

面对这种影响施工进度的突发故障,最快的解决办法就是马上更换新的驱动马达。驱动马达体积不大,重量却不轻,一个人扛不起,两个人抬不动,这时“体检师”们齐上阵,借助工具,拆的拆、敲的敲、拉的拉、推的推,一番车轮战后才把它卸下来,时间也已经过去一天了。

卸下来本就不易,装上去可就更为艰难了。第二天,由曾胜宾、周九州带头的小分队早早的就钻进了隧道,顶着如“桑拿房”般的潮湿闷热,一使上劲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前一天的吊拉动作又重复了一遍,拉动锁链时的“咣当声”在隧道内持续回荡。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你推我拉,一点点地将驱动马达挪进了盾体内,之后又集思广益,终于将马达小齿轮塞进了缺口,并精确地与拼装机的大齿轮啮合在一起。

“体检师”们接连两天片刻不停地劳作,白班忙完了,夜班人员马上顶缺,管片拼装神器终于在众人合力之下重新焕发活力。

 

 

“望、闻、问、切”四者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正是有了这群工作有力、极其上心的设备“体检师”,时刻不忘照看盾构机这个大家伙身上的各个部位,并为其量身定制实用的“健康体检”套餐,盾构机各种大大小小的毛病才能及时得到防治,得以雄赳赳地向前挺进。(龙定波  冯小海)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