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逐个点、逐条线地把这一个个问号‘捋’顺了!”第一次接触这样盘根错节的交叉施工,中交二航局成都地铁17号线一期工程五桐庙停车场项目工程部部长严作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自2月18日复工以来,项目部全面展开停车场的装修施工。在17万平方米的施工范围内,有4家单位、10多个施工专业、1300多名工人同时作业。现场可谓是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工程涉及专业多,交叉作业干扰大,施工屡屡‘撞车’,结果就是相互拖安全、进度的后腿,这个难题不解决不行!”协调会议上,严作新眉头紧皱。项目部责无旁贷,理应拿出解决方案。
可是这一团乱麻该怎么捋顺呢?
有人提出启用“大项目”管理理念:“给现场配个指挥施工的协调‘中枢’怎么样?”即在交叉作业遇到相互牵制的卡点时,由项目部工程部作为协调“中枢”,打破班组、单位间的界限,整合场内资源,按照“节点优先,错峰施工”的交叉作业方式,全力解决矛盾,保证施工顺畅。
经过思考,严作新觉得“摸着石头前进总比原地踏步好。”于是,他积极与其他参建单位沟通,并组织工程部详细统计了各施工班组的关键工序、节点,制成了计划总表分发给各单位。
3月15日,各方无异议后,“新政”开始推行。起初,此法确实起到了效果,既保证了施工进度,也大大减少了施工“撞车”。然而,一段时间后,“新政”却逐渐失灵了。
“停车场装修的交叉作业比我想象中复杂多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忽视了ABCD四个工区‘片区化’的施工模式。”经过分析,严作新找到了症结,“就拿B区来说,上盖顶部粉刷时,消防专业工作队安装空气采样管需和项目部的装修施工同台作业,有交叉就难免有摩擦。空气采样管极度脆弱,在交叉作业中即使有轻微碰撞或扰动就会破损,破损后更换的工序还很复杂,既会增加各方的施工成本,也会增加高空作业风险,这常常让大家有情绪。”
“这个‘中枢’解决问题不能太片面,如果破解不了多专业片区化交叉作业的难题,‘混战’和摩擦将会成为常态。”严作新每天守在现场,努力把人、机、物及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场景都记在心里,回去后再对照图纸还原,反复推演。面对这复杂多变而又少有先例的难题,他不愿服输。
“‘中枢’不能只起传导作用,还应联络‘细胞’为项目顺畅施工‘疏通经络’。”严作新与项目领导沟通,就以B区为试点,开始以项目部为主导,对B区各专业的管线作业全面摸排,打破系统壁垒,建立工作联系群,再要求管线专业施工前两天将有交叉作业的施工计划报项目部,项目部根据施工计划合理组织当前施工区的工作,完成后,临时移交对方并转入下一施工区。这样完成一个区就移交一个区,“我方唱罢你登场”,“分区施工、分块移交”,或可解决问题。
经过实施,这个方法果然有效地避免了双方对场地内施工半成品的“伤害”,让工序实现了无缝衔接,还保证了节点、节约了工期。
而此时,在A区,项目部检查井施工与机电专业队的群穿管作业又“撞了车”。由于标高不同,群穿管与土建作业层层交错叠加,参差不齐,如与检查井土建同时施工,必然“两败俱伤”,土建作业无法连续地形成流水作业,极易造成群穿管的半成品破坏,这会导致土建与群穿管作业层层返工,双方都“伤不起”。
“分区施工、分块移交”方法在B区已奏效,正需迅速在ACD三个工区推广。根据此方法,项目部先完成土建,再移交对方进行群穿管作业,层层移交互换,才有效避免了“撞车”和相互“伤害”。
目前,现场各施工专业“和谐共生”已成为新常态,上盖装修施工基本完成,单体天地墙正在加紧施工,停车场装修按下了大干的“快进键”,全面向“7.30”整体移交节点迈进。
4月25日,业主代表在现场巡查时赞叹道:“如此规模的同场地、多单位、多专业、多交叉的‘大军团混战’,还能如此井然有序,我必须为中交二航局点个赞!”(陈涛)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