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业务动态

首页 新闻中心业务动态

把时间抢回来 把损失补回来

发布时间:2020-04-10阅读次数:

“铺设白色薄膜,铲土洒压……”在中交二航局昆明巫家坝片区管廊项目施工现场,数百名工人相互协作,正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给已经浇筑完成的管廊顶板穿上“雨衣”。而在广福路口段,数台挖掘机、泵车、起重设备正铆足了劲,开展主体结构浇筑、拔出型钢等作业,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有序的火热施工场景。

“防控”建设“两手抓”

巫家坝片区地下综合管廊由中交二航局投资建设,该项目是昆明市重点建设工程,为目前昆明市断面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地下综合管廊。为了不影响南博会召开,推进巫家坝城市新中心开发建设,市政府要求今年5月30日前完成广福路口施工任务,6月30日前完成飞虎大道北段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任务。原本一切按计划进行,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部署。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和紧迫的生产任务,项目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在疫情防控方面,项目部迅速组织开展防疫工作,牵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对所有参建人员开展健康排查,做好防疫知识宣传教育,多渠道选购防控物资,严格执行人员管理,落实体温监测、清洁消毒、集中管理、分散食宿等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推动复工复产方面,及时成立复工复产领导小组,积极与业主沟通协调,提前摸排物资设备供应情况,对返岗人员开展防疫及安全培训,全程做好监督管理,确保安全平稳复工。同时,项目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选调经验最丰富、战斗力最强的青年骨干,下沉防疫和生产一线,划分责任区,落实包保,主动承担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急难险重任务,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

通过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巫家坝管廊项目于2月24日正式复工,成为昆明市官渡区首个复工的项目。

千方百计“抢人”促生产

疫情初期,工人大部分还在外地。“我们这个管廊是线性工程,工人需求量比较大,这些工人不能返回的话,好多工序不能连续,无法正常施工,若无法赶在昆明雨季之前完成施工任务,后果不堪设想。”项目负责人方金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充分确认项目防疫措施到位之后,方金秋第一时间协调业主和劳务队伍负责人,结合项目需求,在省内周边20多个村庄,联系了一百多名工人,统一在宾馆隔离两周。有个工人不愿意隔离,方金秋亲自去劝说:“王师傅,你看我也在宿舍隔离了两周呢。你们在酒店还有专人送饭洗衣,多舒服呀!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工,等隔离完再去努力干!”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那位工人终于同意进行隔离。隔离结束后,经过短期培训,让木工、钢筋工等容易上手的工种先有人干起来。此外,项目部成立帮扶组,为外地工人开具接收证明,运用点对点包车的方式,把工人接回来。

方金秋深知“人”是项目复工的关键。目前,三百余名劳务工人已全部重新回到了施工现场。

“二航速度”抢工期

为加强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统筹协调,项目部成立了复工复产工作组,将施工任务分解到天,明确到人,每天召开专题会,发现的问题不过夜,发现的堵点问题及时疏通,断层问题及时补上,做到日清日结,在疫情特殊时期不能大规模人员集中作业的情况下,采取“运动战”、“分割战”等作业模式,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向前进。

随着项目复工进入大干热潮,混凝土、钢筋等原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避免物资断供,项目物资设备部对全市的建材市场、混凝土供应企业进行了多次集中走访,牵线搭桥组成供需联盟。在运输问题上,多次与交管、环保还有地方政府密切沟通联系,通过多部门联动,做到疫情期间无障碍运输,形成了绿色通道,目前的物资储备已远远超过项目施工需求。

截止目前,项目从单点进行到多点开花,同时推进,24小时作业,并开展了“奋战百天”劳动竞赛,倒排工期,卡紧节点,确保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广福路口段主体施工进度在疫情影响下,依然比原定计划提前了10天。

技术创新“巧助力”

速度质量的领跑并非是高成本、高投入换来的,项目部在成本管控和经营创效方面也用足了心思。新工艺、新设备大显神威。项目技术团队自行创新研究的管廊模板台车,实现了机械化和装配式施工,大大减少了支架、模板安装的时间,管廊施工从之前的9天一个节段提升到5天一个节段,既降低了模板的投入成本,又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真正实现了让施工“多快好省”。项目物资部部长欧阳孝利提出用润管剂替代砂浆给泵车润管的方案,省钱、省力又环保。

时不我待,分秒必争。连日来,巫家坝片区管廊项目部密集部署“两场战役”、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我们要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工地上党旗飘飘,机械轰鸣,建设者们干劲十足,他们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描绘了一幅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图。(杨捷  高玉福)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