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业务动态

首页 新闻中心业务动态

二航故事 | 智斗秦巴山脉巧凿地下长河

发布时间:2025-11-18阅读次数:

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中交二航局已走过75载光辉岁月。自1950年成立以来,公司从港口码头建设起步,深耕国内到走向海外,逐步形成覆盖路桥、市政、房建、水利水电等多元业务的格局。75年来,二航人铸就800多座港口码头、300多座特大桥、6000多公里高速公路等辉煌业绩,让“二航桥”助推“中国桥”成为国家名片。如今,中交二航局践行现代二航总体发展路径,构建企业良性发展生态,为书写中交集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蓄力前行,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二航故事,探寻其发展的磅礴力量。


10月28日,湖北房县姚坪乡4号隧洞洞口山坳间,“十堰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施工第2标段主体工程正式完工!”的宣告久久回荡,每位参建者脸上满是喜悦。

被誉为十堰版“南水北调”的十堰市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及湖北省重点民生项目,总长超73公里。工程以竹山潘口水库为水源,途径3个县区,穿越6座大山,通过全程无压自流引水至马家河水库、百二河水库等地。

作为项目的咽喉要道,中交二航局承建的2标段需穿越约23.6公里的复杂地质带,是整个工程中施工条件最艰苦、技术难度最大的标段。其中,最艰巨的是鄂西北秦巴山脉深处开凿19.3公里的新建4号主隧洞,是全线最长钻爆法隧洞。

破局者:从受质疑到树标杆

“2标段的顺利完工,为后续标段树立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标杆。”项目建设得到十堰市生态水务集团这样的高度评价,实则来之不易。

作为中交二航局取得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后承建的首个水利引水隧洞,2020年10月,项目团队刚进场时就质疑声四起,甚至有人断言:“你们两个月都找不到洞口位置。”

面对外界质疑,时任项目经理助理的宋东权却丝毫不受影响,只是低头认真研究着平面图和地形图。每天晨雾未散,他已带着测量员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姚坪乡的高山密林里。

项目团队足迹遍布一乡一镇7个村庄,用双脚跨越64.2公里的高山深谷,仅用10天就精准确定7个洞口的坐标。

而这仅仅是难题的开始,进洞之后的“世界”更加险象环生。

2021年10月15日晚,全线最长的施工斜井3号支洞掌子面掘进时,岩壁突然传来闷雷般的异响。“快撤!涌水了!”长期驻守现场跟班作业的施工员一声嘶吼。顷刻间,高压水流裹挟着碎石从裂隙中喷涌而出,洞内积水急速上升,每小时涌水量骤增至平常的10倍,最大涌水量一度达到每小时110立方米,仅3小时掌子面水位便涨至齐腰深。

“小功率抽水泵已经无法满足如此大的突水量,排水系统瞬间过载,供电系统也危在旦夕!”宋东权回忆起那次险情仍心有余悸。这位“90后”现场负责人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一边组织人员撤离,一边踩着齐腰深的积水勘察险情,当机立断调集2台37千瓦大功率抽水设备,历时24小时不间断排水,才成功实现排水平衡,稳住了局面。

经过连续2个月的鏖战,掌子面持续投入水泵20余台(套),累计抽排12万立方米涌水,终于稳住险情。而这场涌水直接导致3号支洞关键线路停工2个月,工期压力如山压顶。随后,工区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加大资源调配,最终于2022年7月12日如期顺利贯通。

更大的挑战来自极不稳定的围岩。2023年9月21日,4号主隧洞爆破后开展出渣作业时,岩体突然像流沙般倾泻,瞬间出现了一个面积约6平方米、深度约3米的塌腔。“这是典型的围岩应力不平衡引发的塌方。”宋东权解释,“这段岩体软硬交替,完整性差,自稳时间极短,如同在‘豆腐渣里打洞’。”

塌方发生后,项目团队第一时间对塌腔体表面及掌子面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然而塌方后作业面被挤压,清理出的渣土、支护材料运输困难,洞内通风条件恶化,有害气体积聚,种种不利因素严重影响了处置进程。

经过反复踏勘推演,项目团队最终采用“反压回填+注浆加固”组合拳的方式,先往坑里塞满砖头、泥土,把它填得严严实实,再往填充物的缝隙里灌上“强力水泥浆”,让砖头、泥土和天花板形成牢固的整体,顺利完成险情处置。

“全线23.6公里的隧洞施工,共发生12次较大型塌方、48次小型塌方,我们凭借‘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举措,顺利穿越15条富水断层破碎带。”宋东权满脸自豪。

2024年6月25日,19.3公里的4号主隧洞全线贯通。秦巴山脉腹地的高山深谷间,这群与涌水、塌方日夜鏖战的现代“愚公”红了眼眶——所有质疑,此刻已被彻底打破。

创新者:“剥石榴”式爆破术

当测量仪的红点在4号隧洞尽头亮起,19.3公里的岩层最终实现精准贯穿,项目技术负责人何易培抚摸着光滑如镜的岩壁,用手电筒的灯光扫过洞壁上梅花状分布的爆破孔,眼前这些由“剥石榴”式爆破术刻下的几何图案,仿佛在诉说着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故事。

“‘长、散、小、陡、险’是项目最显著的特点,”谈起困难,何易培面露难色,“隧洞不良地质遍布,岩爆、突涌水风险简直是家常便饭,但是,施工面临最核心的问题是‘小’,受小断面施工空间限制,如何提高施工工效及光面爆破效果,这让我们犯了难。”

小断面隧洞的净断面尺寸仅为宽3米、高3.5米,装上3根施工风水管和2条用电线路之后,操作设备就如同在堆满杂物的过道里干活。与此同时,传统隧洞光面爆破效果不理想,极其影响施工工效,工期压力巨大。

一场隧洞攻坚战随即展开。

深夜生产调度会,项目技术负责人王伟的手重重敲在进度表上,红色箭头如刺扎在众人心里:“时间不等人!照这速度,按期通水无望,还得在山肚子里打转两年,必须换思路、创新工法!”

当时还仅仅是施工员的何易培有些犹豫地说道:“我……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王伟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带着鼓励说道:“现在就需要脑洞,不管成不成熟,尽管说。”

何易培来了精神:“我昨晚和老婆吃石榴,都是先从顶部中间切开,再顺着隔膜缝隙掰成小块,轻轻一敲外壳,石榴籽就全滑出来了!”

王伟皱着眉不解:“剥石榴?这和隧洞爆破有什么关系?”

何易培咽了口唾沫,比划道:“石榴核心掏空后,周边果肉就容易分离。咱们能不能照这个思路,先在岩层中心炸出一个‘空芯’,让周边岩体松动,后续爆破不就更省力、效果也更好了吗?”

这一构想让项目团队眼前一亮,王伟兴奋地说道:“我明白了,在掌子面中心一次性钻一个又深又大的掏心孔,人为创造出临空面,围‘心’布孔,应力集中释放、能量更高效!”

这场调度会成了转折点,项目团队连夜攻关,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推演论证,定制掏心钻机、优化布孔参数,最终,创新研发“小断面引水隧洞超前掏心爆破开挖施工技术”,即先在掌子面中心位置钻成超前大掏心空孔,再进行后续爆破开挖施工。

“这一工法的使用极大提高了炮眼利用率,原来部分炮眼因空间限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现在能做到‘孔孔有效’。”王伟表示,“同时施工效率显著提高,对比传统方法,效率提升了30%至50%。原来挖100米需要20天,现在12至14天就能完成,还能减少返工和材料浪费。”

如今,站在贯通点回望着绵延数十公里的“地下长河”,何易培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完工的喜悦,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踏实感。未来,这条“地下长河”将每年向十堰城区输送1.67亿立方米清水,润泽“车城”八方,破解百万居民的用水难题。(杨梦佼  柯祥虎)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