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业务动态

首页 新闻中心业务动态

二航故事 | 在这里,我们就代表着中国

发布时间:2025-11-12阅读次数:

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中交二航局已走过75载光辉岁月。自1950年成立以来,公司从港口码头建设起步,深耕国内到走向海外,逐步形成覆盖路桥、市政、房建、水利水电等多元业务的格局。75年来,二航人铸就800多座港口码头、300多座特大桥、6000多公里高速公路等辉煌业绩,让“二航桥”助推“中国桥”成为国家名片。如今,中交二航局践行现代二航总体发展路径,构建企业良性发展生态,为书写中交集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蓄力前行,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二航故事,探寻其发展的磅礴力量。


提起马尔代夫,多少人便会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深陷于那一片碧海蓝天、椰林树影的绝美场景之中。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是世界上环礁最多的国家,她犹如镶嵌在绿毯上的颗颗翡翠,白沙纤细若尘。

中马友谊大桥全长2公里,连接首都马累岛和机场岛。虽然马累面积仅1.8平方公里,但是,中马友谊大桥项目建设者的社会责任担当,远远超出了这1.8平方公里的范围。

短短33个月工期,中交二航局建设者以担当精神确保了大桥如期通车,这背后不仅是中国对马尔代夫人民庄严承诺的兑现,也是二航局以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生动实践。

大桥建设过程中,二航局调集了技术精英和管理团队,施工现场高峰期人员达千余人。他们中有务实肯干的省级劳模,有善于科研的桥梁翘楚,还有追求完美的管理精英。他们大多是第一次参与大型援外工程建设,也是第一次在波涛汹涌的印度洋上,面对远洋深海珊瑚礁地质难题建设跨海大桥,迎接国际上诸多发达国家工程公司研究数十年都未敢实践的挑战。项目部不断强化使命意识,秉持“在这里,我们就代表着中国”的责任担当,在克服千难万苦做好工程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典范。

不忍丢下一颗焊渣

蔚蓝的天空上白云朵朵,明媚的阳光下碧波万顷,成群结队的海豚畅快游弋,海底40米的礁石依稀可见……这就是中马友谊大桥施工现场的另一种日常。

这天,在一阵焊花闪烁之后,焊工李建波即刻将一小截焊渣收集起来,放在了身边的一个“钢筒”中。和李建波一起焊接桥面的工人有十几个,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准备着一个细长“筒子”一样的东西。“奥妙就在这里面。”李建波俯瞰栈桥之下的大海,笑着说:“实在是太纯净了,太清澈了。我不忍心丢下一颗焊渣!”

据公开资料显示,旅游业和渔业是马尔代夫两大经济支柱和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马尔代夫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吸纳国外资金与援助,加快经济发展。环保是马尔代夫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地对施工废料排放和处理标准严苛,这就对施工组织及现场管理提出较高要求。为此,中马友谊大桥施工现场管理精细到每一颗焊渣。

为避免焊渣落入海中造成污染,项目部严格做好焊渣收集,而这些钢筒就是收集工具。它是由30公分高、直径约6公分的废钢管加工而成,底口被封上了废钢片,上口留空,并焊接上挂钩,既可装焊条,又可以装焊渣。

“这个东西就是焊渣收集筒,它好用又经济,挂钩可以放在吊篮上,非常方便。焊渣有毒性,我们都会小心捡到筒里再统一带回后场分类处理。”李建波说。

从焊渣收集筒到钻渣集料箱、再到废水污油指定处理点,一系列全面的环保举措落地实施,在这个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旅游胜地,身处异国他乡的二航建设者以自己的真诚、细致和执着,换来最美的风景。工作间隙,经常可以看见五彩的热带鱼成群结队,在碧海蓝天之间起起伏伏、渐行渐远。

“你看,这些小鱼多可爱啊!”李建波感慨地说。

送我一件蓝马甲

“你们这标志和造型太好看了,能送给我一件吗?”在项目部举办的“国际友谊日”活动中,志愿者斯诺塔在归还蓝马甲时爱不释手,红着脸说道。

这身蓝马甲,便是中交二航局中马友谊大桥志愿者服务队的标志:一抹“中交蓝”,是当地最为闪亮的色彩之一。过去的30多个月,蓝马甲群体在不断扩大,更多的员工加入到志愿者行列,他们跨越国别手牵手,将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人。

2016年11月28日下午,一柱浓烟在马累上空不断升腾,市中心一栋住宅燃起大火。据马尔代夫红新月会一位负责人介绍,马累市区拥挤的街道给火灾救援带来很大困难,直至晚上大火才完全被扑灭,此次火灾共造成5层楼房严重受损,近200人无家可归。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爱不分国界。中交二航局中马友谊大桥项目部得知消息后,及时向中国驻马使馆了解火灾情况。当晚9点,项目部紧急召集青年志愿者将50箱矿泉水和50公斤面条等爱心物资,迅速运送至救灾安置点。

在安置点现场,项目部青年与红新月会工作人员、马中贸易文化协会志愿者以及一批孟加拉国工人,共同将救援物资卸下车。从狭窄的街道开始,大伙排成了一个长队,一直延伸到安置点室内,你传我、我传你,不顾大汗淋漓,一箱接一箱地传递到位。随后,项目部人员还协助现场孟加拉国工人悬挂安置点防风防雨设施,直至29日凌晨时分才返回休息。

大桥建设过程中,每一名二航建设者都在用行动和担当筑牢中马友谊。孟加拉国青年齐亚满心欢喜地注视着脚上的白色足球鞋,那是项目部员工刘修成从中国漂洋过海带来的礼物;孟加拉籍后勤劳务人员噶布鲁负伤康复后绽放出满脸笑容,那是对后勤主管苏承萍悉心照料的回馈。

希望一直跟中国师傅建大桥

“亚新去中国了!”2018年的一天,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在中马友谊大桥项目部迅速传开,300余名外籍员工眼中,充满着敬佩与渴望。600余名中方员工一谈起这件事都不由得赞叹:“那小伙子不错!”

时间拨回到2016年5月的一天,19岁的孟加拉国青年亚新刚来马尔代夫不久,他头顶烈日,行走在车流不息的街头,寻找中马友谊大桥项目部。凭着一句拗口的中文“我想学桥”和能吃苦的劲儿,这个渴望学习造桥的青年留在了项目部。

项目部安排电工班班长毛兴奎对他进行传帮带。学电路板构成,拆解需要维修的大小电器,学着用笔绘制电路图,顶着烈日在桥上检查电路,跟着大家努力地学说中文。“师傅什么时候上下班,我就什么时候上下班。”成了经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

两年过去了,亚新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施工班组长,负责引桥桥面板施工外籍员工的管理工作。在他的沟通、协调和督促下,外籍员工展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与中国同事们相互配合,技术能力和施工效率均得到有力提升。而亚新的工资相比之前也增长了一倍。

亚新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认可。二航局二公司在2017年度评选中首次设立“优秀外籍务工人员”奖项,亚新光荣上榜,成为二航局海外项目中屈指可数的优秀外籍员工。让亚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还借此获得了一次去中国的宝贵机会。

在中马友谊大桥项目,有来自中国、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多国员工,其中外籍员工占比近40%。项目部发起“中国师傅带外国徒弟”行动,专门安排1名中国青年技术骨干或工人带领2到3名外籍员工,中外员工交叉协作,双方的管理技能、操作技能与综合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亚新说:“在这里好!中国的朋友们,很好!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能一直跟着中国师傅继续建大桥,希望弟弟也能好好学中文,毕业后也到中国工程项目工作。”(杜才良  柯祥虎)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