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业务动态

首页 新闻中心业务动态

聚焦黄河高速(6)| 镜头里的山河与行者

发布时间:2025-10-30阅读次数:


清晨五点半,黄河的水汽还未漫上特大桥的斜拉索,靳晰已在滩涂架好相机。指尖轻触调焦环,镜头锁定了薄雾后若隐若现的大桥。

“今天这雾真美。”他轻声自语,话音散入风中。这是他在黄河高速特大桥坚守的第四年。

铁轨与钢翼:热爱为灯照亮前路

2017年盛夏,太行山间,一列蓝白相间的火车呼啸而过。彼时还在河南某媒体工作的靳晰,正蹲在山岩后,手指悬在快门键上。

这个画面,与高中那个下午如出一辙。在高中学校运动会上,靳晰的班主任向他递来一台家用数码相机:“运动会热闹,去试试拍点什么。”那个少年第一次发现,时间可以被定格——汗水、晚霞,都成为他镜头里笨拙而真诚的初稿。

大二寒假,他在餐馆打工一个月,攒钱买下第一台单反。开箱时,清脆的快门声响起,他心头一颤:“就是它了。”

他省下饭钱买镜头,泡论坛研究机位,下课就背起相机冲出校门,最爱拍铁路、航展与自然风光。

2014年深秋,他与几位摄影爱好者沿太焦铁路徒步十几公里,抵达孔庄车站,众人瘫坐在站台上喘息。他请同伴为自己按下快门:远处列车缓缓驶来,穿明黄色T恤的瘦削青年坐在路边,身影青涩。

2015年郑州航展,他连续三天守在跑道尽头,终于捕捉到飞机穿云破雾的瞬间,照片登上当地报纸。“拍够三万张,才敢说像样。”这份执着,为他推开了机遇之门。

毕业时,作品集成为了最硬的“敲门砖”,帮助他顺利进入媒体,成为一名实习生,而他的工作目标很纯粹:“拍出真正出色的照片。”

两年间,他记录下直升机舷窗外的郑开马拉松、盾构机轰鸣的隧道、火箭腾空的瞬间……但最令他难忘的,是初入行时拍摄太行山深处的孔庄车站。毕业工作后,靳晰转换身份,再次来到这里,这一次,他的镜头更多对准了工人与村民。“我们这一行就是记录人和事的。”他说。

孔庄车站是晋煤外运的咽喉,也是郑州铁路局管内唯一不通公路的站区。为拍好照片,他与桥隧工同吃同住四天,钻荆棘、攀峭壁、查危石,“给大山体检”。他系上安全绳当起“蜘蛛人”,悬在四十米高空拍摄工人清理悬崖藤蔓。“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这是第五次到访孔庄站,靳晰依然在当初的位置与列车合影。白雾漫过铁轨,快门声响起,仿佛将不同时期的身影重叠在一起——那个爱摄影的学生,那个悬在高空的实习记者。站台灯光渐亮,沿着铁轨,照亮更远的前路。

从媒体人到记录者:一句话,跨越千里

“这真是捡到宝了!”二航局六公司党工部部长郑立维把靳晰的简历和作品集反复看了两遍。她没想到,这位已有不少新闻报道作品的年轻人,会为一个艰苦项目的宣传岗位,放弃舒适的媒体工作。

项目招聘启事如同一道《戈壁寻侠令》:招募能“伏案写长文,镜头记黄沙”的宣传人员,工作环境是戈壁黄沙,无水无电无信号。“荒漠戈壁最出大片!”这片苍茫天地,瞬间击中靳晰,促使他投递简历。

郑立维在武汉面试了他。十分钟后,她便决定录用他。靳晰最终没去成依若高速,“他应该去更合适的位置,做公司的通讯员”。但他受不了办公室的单调,呆了两周就坐不住了。“好照片是‘跑’出来、‘趴’出来、‘蹲’出来的!”

他更愿扎根一线,做个“流动”的记录者。别人对长途出差推三阻四,他却乐在其中。“一个电话,就能跨越大半个中国。”他自嘲,每次机场过安检都像举办摄影器材展销会,相机、电池、无人机摆满四五个筐,“一个月跑好几趟,有些小机场的安检员都认得我了。”

入职不久,公司给他配了一台当时最新款的无人机,他视若珍宝,七八年过去,飞机依旧光洁如新,维护良好。这双“天眼”,让他得以凝视大地上生长的工程奇迹,留下无数震撼画面。

若问六公司谁最“富有”?靳晰会笑着指向那块硬盘。“家当全在这儿。”仅精修后的工程美图和视频素材,就快占满8TB容量。

在甘肃甜永高速的璀璨星河下,有他裹着军大衣守候的身影;在运宝黄河大桥,他等待天鹅游入画面;在青海同赛高速的陡峭山脊上,他翻山越岭追逐落日,只为定格熔金暮色中建设者的剪影。越是条件艰苦的项目,对他越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翻开六公司的宣传资料库,不少偏远地区重点工程的影像,仍是郑立维十多年前所拍摄的。受限于当时的设备与技术、缺乏航拍视角,如今已出现了亟待更新的“影像断代”。因此,即便常驻黄河高速项目,靳晰的行程依然密集如梭,为尽早补上空白,他一次次穿越千里。

专业主义:永不丢弃的媒体人态度

“没去成依若,不想再错过这座家乡的大桥。”安罗黄河大桥是河南省头号工程,项目尚未开工,生于河南的靳晰就主动请缨。

从媒体人转型为工程记录者,他骨子里那根“专业之弦”从未松懈。从第一根桩基沉入河床,到主塔刺破苍穹,他如一台沉默而忠诚的记录仪,拍摄积累超1万张影像。

“他的照片总有种魔力。”画面中不只有桥梁本体,还有候鸟群、柔美云雾、落日朝阳、金黄麦田与收割机。这些元素被他用“光影魔法”,巧妙融为大桥的伴侣。

为拍一个日出镜头,他连续几天凌晨蹲守滩涂;雷雨天,别人往屋里躲,他往外冲;为捕捉火烧云,他追着雷雨后的晚霞奔跑;长曝光拍繁星与桥,他在冬日寒风与夏夜蛙鸣中一站数小时。顾不上吃饭是常事,有时干脆蜷在车里过夜。

哪怕最简单的会议照片,他也要求“规整亮堂”。在项目负责人陈成看来,“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干工程的都应该这样。”

“摄影是光的艺术。”他善用引导线串联桥塔与地平线;后期处理时,曝光合成、景深堆栈等技术信手拈来,只为呈现最本真的震撼。他的《彩虹桥》入选郑州市摄影大赛,画面中,大桥与晴空彩虹相映生辉。

“宣传要说人话,要让大众听懂。”媒体工作经历让他更懂媒体要什么。

每次介绍全国首次应用的碳纤维斜拉索,他都会从办公室角落拿出一根一米长的黑色样品。“瞧,最小单元就是这个。它轻吗?碳纤维的!它‘聪明’吗?里面埋着光纤,像神经一样能感知温度。”

宁夏中卫黑山峡黄河大桥主塔封顶那天中午,天气突变,央视记者下午抵达,黄沙卷着碎石打在采访车上,他们直愁天气恶劣拍不到画面。此时靳晰打开电脑——当天上午天气良好时他拍摄的视频已经剪辑为成品,“几乎是免检产品”。当晚,这些画面就出现在了《新闻直播间》。

“他比我们更懂工程的脉搏,我们是互相搭梯子。”不少合作记者这样评价。近两年,靳晰与各大媒体的合作增多,“朋友圈”不断扩大,使二航局的重要工程节点频频亮相。而他拍摄的高质量影像已成硬通货,常被各大媒体采用。也因这份专业,他被称赞“片子有专业记者的水准”。

今年,央视总台聚焦“十四五”重点工程建设,当地记者主动联系靳晰,希望在黑山峡黄河大桥策划直播报道。

“这个机会一定要争取到!”刚忙完项目上的事,靳晰掐着时间,披上那件穿了多年的防晒服,再次出发。因前期素材充足、了解深入,现场协调顺畅,方案迅速敲定,直播也已在今年国庆期间圆满完成。

从铁路边的青涩少年,到工程现场的记录者,靳晰用镜头丈量山河,用脚步追逐光影。他的故事,仍在继续……(王磊)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