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市望城区十大民生工程——沩水旧桥改造施工现场,旋挖钻机如钢铁巨人般低吟,作业人员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不远处,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正注视着现场的每一个细节,他就是邹伟程,长沙建设公司望城片区项目负责人。十三载扎根一线,他用脚步丈量责任,以汗水浇筑品质,用创新与坚守书写新时代二航人在潇湘大地上的答卷。他常说:“钢筋水泥里藏着城市的呼吸,我们不仅是建设者,更是未来的守护者。让每一寸工程经得起时光审视,就是对人民最深的承诺!”
初露锋芒:从“毫米学徒”到团队领头雁
2012年,初到浙江省丽水市50省道松阳三里亭至雅溪口段改建工程项目的邹伟程在施工日志写下第一行字:“做一名优秀的二航人!” 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锚点。“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毫米级’标准把控每个环节。”师父语重心长的话语一直鞭策着他的职业生涯,而6个月后松阳段工程的预制场与青蒙大桥建设,成了淬炼匠心的第一炉火。
师父因急事请假的五天,成了他的 “魔鬼特训期”。黎明前的预制场飘着薄雾,他踩着露水核对钢筋下料单;正午阳光把模板晒得烫手,他举着靠尺一寸寸校准平整度;深夜收工后,还要在笔记本上复盘当日数据,窗外已泛起鱼肚白……
第五天清晨,师父推门看见他蜷在折叠床上,“伟程太拼了!”师父的声音带着心疼。邹伟程揉着发红的眼笑了笑,指腹蹭过图纸上密集的计算式,“学徒,就得多吃点技术饭。”
那段在预制场与桥墩间奔走的时光,让“独立”二字在他心中有了具体的重量,那是混凝土里嵌着的汗渍,是图纸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注脚。正是这压力中拔节生长的疼痛与荣耀,铸就了他精益求精和极致创新的技术担当。
在益阳青龙洲大桥顶推施工中,他优化临时墩方案,完成桥区航道疏浚,确保大桥合龙精度误差小于3毫米,该项目获评“湖南省优质工程”。
在官新高速路面1标项目建设中,他通过集成智能监控、防撞及压实系统,构建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施工质量实时监测、安全隐患自动预警、碾压轨迹智能调控,关键工序合格率达99.2%。
在攻关桥梁墩柱钢筋保护层合格率低的行业通病时,他组建QC技术攻关小组,创新采用“后场工厂化预制+整体吊装”工艺,在南塘路节点工程中,将保护层厚度合格率提升至95%,荣获湖南省QC成果一等奖。
城央织网:以匠心打造城市“会客厅”
2017年,湖南省益阳市资江风貌带的建设在桩机轰鸣中拉开了序幕,邹伟程的工作鞋沾满三种颜色的混凝土——那是横跨三区的资江风貌带留下的印记。作为“城市织网人”,邹伟程充分利用本地人的优势,在负责生产、安全管理的同时,也主动肩负起了对外协调的任务,积极为项目施工生产提供支撑。
最紧要处是青龙洲大桥顶推施工的航道难题。临时墩若占三级航道,每天将影响大量货船通行,他主动与航道局、海事局、水务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对接,经多次沟通协商,终于邀请到相关单位及专家共同召开协调会,优化后的顶推方案获得全票通过。
他指着江面新划的导航线对团队说:“城市建设就像在琴弦上跳舞,既要踩准节奏,更要护好每根琴弦。”凭借对家乡水土的熟稔,他更创造性地将河床清淤与水上运距结合,为项目创效做出了贡献。
作为资江两岸风光带提质改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龙洲公园建设面临汛情、工期、无法全封闭施工等问题,他带着团队昼夜轮战,每天清晨的碰头会总伴着江风呼啸。
青龙洲公园开园当日,他望着江堤上流连忘返的人群,工装口袋里的“每日碰头会”记录本还记着最后一条:“12月25日,晴,开园前 2 小时记得检查步道防滑处理。”
眺望着对岸亮起的景观灯,他想起协调会上的话:“在城市心脏施工,就得像绣花一样精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最终让资江腰间的翡翠在寒冬绽放新颜。
山路破局:智慧赋能勾勒生态工程
顺利完成青龙洲公园的施工任务后,邹伟程调入官新高速路面1标项目,这是一条横穿怀化沅陵、常德桃源及益阳安化的高速路。在邹伟程的办公桌上,时常摊开着被汗水洇湿的地形图,34公里路线上布满三色标记——红圈标征拆难点,蓝线标材料转运路线,绿点标生态保护区。他深知,在这段桥隧比高达76%的“地质博物馆”里修路,每道工序都是与群山的“对话”。
“传统工艺必须向绿色智能转型。”邹伟程始终走在技术革新前沿。在接下来的路面施工中,他采用大宽度摊铺工艺,引进抗离析性强、初始平整度与密实度优异的大宽度摊铺设备,引进的大宽度摊铺设备像“山区路面的织锦机”,在90度陡坡前显威,12米宽的半幅路面如绸缎般铺展,激光找平仪将平整度误差锁死在2毫米。
“就像给大山穿西装,褶皱要熨平,线条要笔挺。”智能监控系统的屏幕,34公里施工线上的几十台设备实时跳动着数据,像流动的星图,主线路面应用智能摊铺技术,半幅全宽度一次性成型工艺让沥青摊铺如精准裁缝:传感器实时校准摊铺参数,机械臂同步熨平褶皱,施工效率提升40%以上,路面留下的均匀纹路,如同被数字化标尺丈量过的精密轨迹。
如今,官新高速的沥青路面在山间延伸,那些智能摊铺留下的均匀纹路,恰似邹伟程笔记本里画满的对勾。他常说:“在山区修路,要让每粒石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每个建设者都在为大地铸印记。”
暮色中的沩水河波光粼粼,新桥上川流不息的车灯划出金色轨迹。邹伟程抚摸着桥栏,指尖传来混凝土的余温——那是十三载光阴淬炼,以安全为基石、以质量为生命、以创新为动力、以奉献为底色的温度。
“建设者的幸福,就是当你守护的每一道焊缝、每一寸钢筋,最终都化作千万人脚下的坦途。”邹伟程自豪地说到。(杨禹琛 姚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