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泽松,皮肤黝黑的白族小伙,2013年从长春工程学院毕业后进入中交二航局,随即回到家乡云南参与工程项目建设。近十年的工地生涯,干过市政、修过码头、建过高速,哪里需要、哪里艰苦,他就在哪里,让这个原本看起来有几分羞涩的少年,成长为专业过硬、能够独当一面的项目常务副经理。他说父亲给他起名泽松,是希望他能够有松树一样坚韧的品格,一直以来他也用实际行动不断地印证着,做个扎根一线的工程人,用匠心铸造精品。
扎根一线的突击队员
2019年8月,在中交二航局昆明巫家坝路网项目工作的杨泽松被调派至寻沾高速曲靖段土建六标项目部担任生产副经理,这是杨泽松第一次正式负责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该项目是当时昆明建设公司最大的现汇项目,也是二航局进入云南曲靖市场的首个项目。一开始就接了这么个“大活”,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新丁”杨泽松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老黄口3号桥和威格2号桥是寻沾六标项目的控制性工程,受地质条件影响,桥墩进度缓慢,导致批量T梁预制进度严重滞后。在具备架设条件时,距业主要求的T梁工期仅剩120天,每天至少要完成8榀梁才能满足现场施工需求,但当时实际产量每天仅有不到2榀,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杨泽松立即前往梁场了解情况。
“怎么回事,为什么设备都没动?”看到设备都停着,杨泽松对梁场负责人喝问道。
“杨总,不是我们不想干,砂石料供应跟不上,我们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听着梁场负责人的话,杨泽松的眉头皱了起来。
随即,杨泽松带着物资部的同事前往供货商处,在看到砂石料成堆的堆在沙场却没给现场供货时,他找到供货商,才得知是因为运力有限无法保障供货,杨泽松立刻组织派车前往拉货。也就是在当天,杨泽松就把铺盖搬到了梁场,并且为了保障砂石料供应,经审批后,及时调整了供货商。
在梁场的80天里,从预制场台座调配、物资供应、模板安装、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到作业人员安全管理,每一个环节,杨泽松都亲力亲为、反复尝试,尽可能提升效率,最终实现并确保了T梁的大批量生产,2个24台座的梁场平均每天产量最高累计达到10榀,80天的时间预制T梁720榀,提前10天完成T梁预制任务。
产量的问题解决了,杨泽松未雨绸缪,意识到运梁通道不打通,相当于血液没办法输送到各个器官,严重影响现场架梁进度。为解决运粱问题,杨泽松牵头组织施工队伍召开碰头会,在12天内抢出一条2公里的运粱通道,从而保障了T梁的有序运输。
珠江源上的环保卫士
2021年7月5日,昆明建设公司接到一项来自曲靖市沾益工业园区的紧急任务,需要建造一个磷矿渣堆场,通过物理隔绝手段将这些工业固废料与土壤水源隔绝,工期仅有46天,产值共计1500万元。该项目地处珠江源头,是珠江、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项目施工除了面临严苛的环保要求和紧张的施工工期,还要攻克新兴领域的技术难关。
进场之初,项目部就遇到了棘手问题。为了减少堆场对环境的影响,按照设计,需要在光滑不透水的HDPE防渗膜上覆土并恢复绿化,难度不亚于在滑梯上种花。
“虽然这是一个新领域,但我觉得技术都是相通的,我们能不能用路基施工的老办法来处理这个新问题”,在讨论会上,杨泽松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经过反复论证,证明可行,最终“新瓶装旧酒”,又回到了他们擅长的施工领域,通过在防渗膜上覆盖土工布,增加摩擦力,使覆土稳稳地趴在了“滑梯”上。
为避免雨水和绿化养护用水在底部形成聚集,长时间浸泡可能影响堆场底部的稳定性,在不具备废水排放的条件下,杨泽松与项目团队经过多次研讨论证,最终提出建立一套内循环的解决思路。内循环系统由一个清水池和两套水源收集系统组成,一套系统负责收集雨水直接汇入清水池,另一套系统负责收集底部的积水和渗滤液,经过专业环保设备处理达到中水标准后,再汇入清水池,清水池接入堆场喷淋管网,直接用于绿化浇灌。
“你们的建议真是个金点子!”业主方高度评价。内循环系统的成功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废水“排不出去”的问题,还破解了绿化养护用水外部水源“引不进来”的困境,为项目今后运维减少了人工、运费等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项目历时46天,完工至今已先后接受云南省发改委、水利厅、环保厅等多个部门(单位)的20余场次现场观摩学习,收获了良好的口碑。项目设计、建设及管理思路在曲靖市乃至云南省都走在了前列,并作为云南省环境治理的正面典型案例,被推荐至国家生态环境部。
勤奋钻研的多面能手
“他爱学习,爱钻研,能吃苦,敢担当。”熟悉杨泽松的人都这样说。近十年的工作历练,杨泽松从一名普通的现场技术员,成长为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项目领导,经历了人生的成长蜕变。
在参与寻沾项目建设期间,标段内共有五座桥,架桥机按照正常速度调转需要3周时间,拆解转运也需要至少2周,这明显不能满足工期要求,到底选择哪套方案,留给杨泽松考虑的时间只有1天。
在会议室半天没商量出结果,杨泽松一个人来到工地,看到现场正在运梁的炮车,灵机一动,想到炮车既然可以运梁,那是不是也可以用来转运架桥机呢?
回到项目部,杨泽松将这个想法脱口而出,大家都不由得眼前一亮,觉得可行,立马开干,2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2至3周才能完成的任务,后期经过总结申报,“架桥机长距离快速转场”QC小组获得省级一等奖,“一种架桥机长距离快速转场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杨泽松深知技术精、业务强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会跑经营,脱离了订单的管理和技术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杨泽松与项目团队以寻沾项目为突破口,主动跑经营、谈业务,2021年11月至今,成功收获沾益工业园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应急工程等3个项目,累计合同额3.6亿元。
如今,杨泽松已经褪去了身上的稚嫩,黝黑的面庞全是坚毅的神情,他像是一棵青松,怀揣着对事业的坚定追求,在工程项目一线茁壮成长,在祖国的西南大地书写着彩云二航的精彩。(薛蒙 邓政廉)



二航新闻
集团要闻
国资动态
业务动态
媒体聚焦
二航人
专题专栏
港航
路桥
市政
房建
其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