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二航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二航新闻

两个月处理污水超68万吨!让水成为抗疫“功臣”

发布时间:2020-04-17阅读次数:

4月7日,武汉解封前夜,中交二航局投资建设运营的潜江市集镇污水处理工程PPP项目——广华老厂区顺利完成顶管施工,新老厂区正式连通,项目13个厂区完成最后一张“拼图”。广华老厂区的成功“组网”,将大大缓解疫情发生以来污水处理的压力,提升水治理抗风险能力。

不过,在疫情暴发以来的两个多月里,仅有一年多污水处理运营经验的中交二航局潜江项目公司经历了“至暗时刻”,面临水量激增、污水外溢、“粪口传播”、“交叉感染”等多重风险。最终,他们顺利渡过难关,在两个月内处理68万吨污水,为潜江市20个乡镇50万居民筑起污水处理安全平稳运营的“防护墙”,并且实现了13个厂区“零疫情”“零感染”“零事故”。

 


 

给污水贴上“通行证”,杜绝污水溢流传播

“喂,潜江广华厂区某隔离点1号楼下水道堵塞,请求驰援!”

范晓红是潜江项目公司运营团队的一员。2月22日,在接到这个“特殊”来电后,范晓红与三名运营人员一起穿上防护服,带上井下探测、通风、疏通,及活性炭面罩、鼓风机等设备,驱车前往作业地点。

根据以往经验,他们预计1个小时即可完成作业。这次却不一样。

“难度太大了,不仅是疏通,为确保隔离点外围安全,需要排查清楚后才能清淤。”望着椭圆形隔离点近7800平方米的空地,范晓红说,“这就是‘盲人摸象’。”

原来这段管网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没有设计图且管网在地下错综交织,需要用专业设备进行探查,先摸清管网分支和走向,才能疏通和清淤,探查作业难度不小。更关键的是,因常年没有疏通,范晓红他们携带的井下探测设备进入管网后犹如“蒙眼穿针”,在管道严重堵塞段多次“迷路”,排查时间一延再延。

“要尽快就近新修一座单独的污水化粪池。”作业人员针对管网堵塞造成串联容易发生病毒传播,一边排查管网,一边向住建局负责人提出:在隔离点污水进入主管网前,先在新建的化粪池深度消杀,这样能够防止污水进入管道后发生外溢造成“粪口传播”风险。大家形象的将其比喻成给特殊来源的污水贴上“通行证”。

经过9个小时排查,摸清了管网的基本情况,作业人员开始用泵车进行疏通。

“管道里面不仅有悬浮物,还夹杂着砖头、石块,及管壁掉落的水泥块等,这条管道已经使用了近40年,管壁很‘脆弱’,作业中必须充分考虑疏通和清淤设备的压力值,防止管道被破坏造成隔离点的污水进入后发生泄露和病毒传播。”范晓红长叹一口气说道。

疏通历时30小时,刷新了范晓红的连续作业记录。最终,范晓红和队员们从管道中抽取出5大污水车近30吨的堵塞废弃物。

在对抽取出来的堵塞废弃物消毒后,范晓红一行准备启程回厂区的时候得知,他们提出的建设单独化粪池的建议被住建局采纳,两个5平方米的单独污水化粪池在夜幕中开建,专门用于搜集后期隔离点废水,对污水进行前期消杀。

两个月里,在潜江市的各个乡镇,范晓红他们共紧急组织管道疏通4次。

为了更好地降低污水管网输送风险,疫情期间,项目公司还根据确诊病患小区、隔离点、无疫情区域等不同情况,设置了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健康码”,污水科学分流,对疫情小区、医疗机构、隔离观察点排放的污水,在化粪池经消毒后进入乡镇污水处理主管网,将风险控制前置,防止出现潜在病毒扩散风险,阻断管网、泵站等泄漏污染地下水的“传播链”。


 

强化出水“核酸检测”,防止病毒扩散传播

像医护人员面对增多的病患和陌生的“新冠病毒”一样,疫情期间污水处理工作也第一次面临水量增加近20%,且无经验复制、无“特效药”的挑战。

潜江13个污水处理厂涉及潜江市20个乡镇,各个厂区处理后的达标清水将直接排入河道或者田间,肩负着保障辖区50多万居民的水循环安全重任。

与执甲抗“疫”的医护人员提高检测率的方式同向,项目公司加大了污水的“核酸检测”,并坚持根据不同厂区、不同处置物、不同检测数据进行对症下药,科学消杀。经过技术员、化验员、运营人员的“会诊”,项目公司以提高水体自身“免疫力”为核心,开出了以“污”养水、适度消杀的“中西医结合”水处理药方,降低化学药剂过量使用对水体自身有益菌群的破坏。

水体跟人体一样,有自身的免疫系统。“在外行人看来,污水中的污泥是有毒有害物质,但是因为污泥中含有活性生物菌,其实污泥是宝贝,这些含有‘益生菌’的污泥是天然无害的灭病毒‘抗体’,是涵养水体的‘神兽’,所以叫它‘活性污泥’。只是因为污水自带的污泥中活性生物菌含量比较少,需要我们人工培育和添加才能更好达到清洁水体的作用。这种通过‘活性污泥’清洁水体的处理方法,被形象地称为‘中医’疗法,这种疗法一般是在污水处理的前端使用。”技术员熊伟指着“活性污泥”说。

疫情期间,项目公司根据13个污水处理厂的数据,人工培养了各异的“活性污泥”,并在水处理的前端加大“活性污泥”的投入量,增加水中微生物含量,用以“污”治水的中医疗法提高水体自身净化能力和水体质量。

潜江项目现场运营技术人员叶威一边调配“活性污泥”一边说道:“其实,最佳的水体消杀就是要达到‘疫苗’的效果,既要做到消杀灭菌,又要确保用水安全环保,防止出现水中余氯等含量偏高造成的环境破坏。”

光有“中医疗法”还达不到既定效果。根据疫情期间的污水处理标准,厂区的出水必须要确保余氯含量在0.4mg/L左右,为保障出水安全,项目公司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增加了化学试剂的应用,例如次氯酸钠和次氯酸钙等,通过药剂在后端清洁水体,也就是俗称的“西医疗法”。

除了“活性污泥”和化学药剂这样的“中西医结合”处理方法外,项目公司还对进入厂区的污水“三管齐下”做好处理工作:不仅增加投入次氯酸钠消毒,而且还进行紫外线消毒;技术员通过延迟泥龄提高病毒去除率;实验检测人员同步开启“双保险” 监测模式,以在线监测设备为主,配合人工监测,最大限度保障尾水处理效果,确保优良的“出水标准”。


 

5人巡检700余公里,只为管网通畅运行

新型冠状病毒突袭,为减少人员流动,降低人际传播风险,“封路”成为最实际有效的举措,镇与村成为一座座“孤岛”。

然而,项目公司13个厂区遍布整个潜江,且不能离开工作人员独自运转,这就意味着巡检人员需要在“孤岛”之间穿行。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人员不能到岗,运营巡检小分队仅剩的5个人,需要承担720公里的管网巡检任务。

现实是无奈的,重任在肩且困难重重。

离项目公司最远的张金污水处理厂与荆州交界,地处张金镇祝华村,所在地湖泊和河道密集,人口、工厂众多,平常日处理量就达4500立方米。当时,随着疑似病例、确诊病例的逐渐增多,张金镇不断提升防控等级,2月7日,祝华村及其周边全面实施封村,所有居民不得随意外出,村里限制运营人员流动,厂区陷入无人运营的窘境。

“我已经跟卡口的村民沟通了4次,各村卡口管得很严,村民不让我们的车进村,虽然办有镇、村各级通行证,也没办法。”张金污水处理厂杨涛摇摇头说,“大家思想的弦都绷得很紧,甚至还有人要求张金污水处理厂关停。”

大家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一旦厂区关停,春季连续暴雨和生活用水增多,极易出现管网和泵站超负荷,导致污水倒灌进居民家中,粪口传播风险极高。

经过沟通,唯一能进村的办法就是驻村,让驻村人员专门负责张金厂区和覆盖的管网运营工作。

胡和军和胡和兵两兄弟当天就赶到厂区。由于厂区不具备做饭条件,他们只能自带炉子和炒锅等器具,腾空一间实验室改造成临时厨房,物资则是项目公司每周送一次。最终,两兄弟克服心理恐惧,分别驻守祝华村35天和23天,确保了厂区和泵站满负荷安全运转,期间没有出现过污水倒灌等运营安全问题。

胡和军和胡和兵驻村之后,其他三人必须肩负起其余600多公里管网和58个泵站运营巡检工作。三个人基本上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不过,最大的困扰还是来自于疫情期间封路和村民不理解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一次,杨涛他们为了能够到达作业点维修1个故障泵站,和卡口的村民沟通了4个小时,最终还是不让通过。平时20多公里的路程,杨涛他们硬是绕行60多公里,从张金绕行熊口到达了距离泵站不远的位置,下车后他们还需要手提肩扛50多斤重的设备徒步3、4公里。由于暴雨过后路上泥泞难行,这段路,他们走了一个多小时。

正是有了胡和军兄弟俩的坚守和杨涛他们的无数次绕行,才确保了720多公里管网通畅运行。

两个月来,中交二航局项目公司将黑臭超标的68.18万吨污水变成了宝贵清洁的“康复血浆”,让水发挥抗疫“疫苗”的作用,为城市的恢复运行提供健康活力。医护人员在战“疫”一线守护一方人,潜江项目水务环保运营人员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一座城。(张庭松 张亚 李帅)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