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百年二航。面对当前依然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中交二航人凭着“行善立德”的社会责任、“我能我行”的文化自信,正在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赛跑。今天,请随着我们的镜头走近战“疫”前线的普通二航建设者,走近建设火眼实验室的刚强男儿——左刚。
● 疫情当前 主动请缨
今年33岁的左刚是湖北孝感人,2015年在武汉定居,成为一名“新”武汉人。没加入中交二航局之前,左刚在一家沿海建筑单位工作,2019年11月,他成为中交二航局建筑公司黄冈产业园棚改项目的机电主管。
2020年1月16日,黄冈产业园棚改项目放假后,左刚回到武汉。看着身边陆续有人离开武汉,他也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回孝感老家看父母,直到1月23日确定武汉封城,他就留在了武汉。之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相继开工建设,看着大家日夜奋战在一线,同样作为工程建设者,左刚也想为这次疫情做点什么。恰逢此时,建筑公司在中交二航局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开始召集随时能去前线抗疫的战备人员。1月27日左刚丝毫没有犹豫,报了名。他告诉爱人说,如果公司需要,他随时都要去一线。爱人只是沉默,她心里其实不想让他去,因为出去就意味着增加风险,但她也了解左刚,如果他想去也劝不住。
1月30日中午11点,左刚接到建筑公司援建“火眼”实验室的招募令时,便坐不住了。他已对武汉这座城市有了深厚的感情,他知道,疫情当前,必须要有人付出甚至牺牲。看着妻子不舍的眼神,他说:“这是我成为二航人的第一场战斗,如果这次不去,我一定会后悔一辈子的。”爱人含着眼泪紧紧地抱住了他,嘱咐他一定要保重身体,并帮他收拾好了行李。
● 困难面前 绝不退缩
1月30日下午2点,左刚一路驱车赶到“火眼”实验室建设现场。当他看到一个个头顶“中国交建”安全帽、身穿“中交二航局”工装的同事忙忙碌碌的身影时,他再次感受到了责任和使命,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已经打响。
摆在左刚面前的是一张平面布局图,他的任务就是参加编制施工组织方案,特别是细化暖通、消防、水电、空调等专业方案,以及编制施工技术交底方案,并组织现场机电施工。然而“火眼”实验室从开工到建成只有五天时间,目前,他掌握的所有信息就只有一张平面图和墙面顶板用彩钢板,没有施工图,没有其余任何信息,施工组织方案如何编制?这几乎不可能!
左刚和一同到达的邓士贵等4人陷入了苦恼中:施工组织方案作为施工大纲必须马上编制出来,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参加过此类项目建设。然而时间不等人,经过讨论后,他们决定先把施工组织方案框架搭起来,按照P2实验室类似项目的施工先做准备,等图纸出来后再按图进行修改,从而确定施工组织方案编制的大方向。
他们在网上查找了相关项目的案例,并结合现场实际,反复验证,终于在1月31日凌晨1点多,编制出了第一版施工图。可此时,他们又得知施工材料供应紧张,必须马上调整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反反复复,直到2月1日凌晨2多点,全部的施工组织方案、施工技术交底才编制完成,左刚排好了水电安装的进度计划,并把计划精确到小时。
● 精准施工 一步到位
只有5天的时间,非常短的工期给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实际上对于左刚来说,用于安装水电的全部时间只有4天,2月4日前必须完成,并且必须是一次调试成功。“我行吗?”“我一定行!”疫情就是命令!顶着压力,只有全身心投入,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左刚一方面详细做好水电安装的技术交底,一方面对工人进行技术指导,他和大家相互加油鼓劲:“我能我行!”
完成水电施工组织方案和技术交底后,从2月1日开始,左刚整个人就“泡”在现场。设计图只是示意插座和电源的位置,并未给出标高,左刚迅速安排技术人员根据设备情况开始准确确定插座和电源的标高。为了加快进度,他优化施工思路,把现场各功能间分开,从南往北一间一间施工,一班人固定线槽,一班人在后面敷设电线电缆至顶板上,并从南往北移交给地坪施工单位。
2月2日下午,新风管、回风管还在拼装,保温、室内打支架作业正在交叉进行。因为风管全部位于吊顶内,空间狭小,交叉施工多,安装进度出现了滞后。左刚立即和现场施工管理人员沟通,建议先进行室内风管安装。他带领30多名水电风安装工人进到东区530平方米的吊顶里昼夜不停地作业,熬了2个通宵,终于在2月4日早上完成了照明、插座、电源通电调试和给水施工任务。然而,他也顾不上休息,室内设备陆续进场,收尾工作也要抓紧进行。一直到2月5日凌晨2点,现场最后调试检查工作才全部完成。
2月5日下午,实验室调试正常后正式投入使用。
谈及参与施工的感受,左刚说:“二航人修建港珠澳大桥的成就,‘行天下,为天下行’的行文化深深影响着我。实验室工期紧,专业交叉作业多,工作强度大,能按时完成任务,这是我们现场近300名二航建设者对‘我能我行’的最好诠释!”(方国俊 李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