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二航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二航新闻

薛益中:三上“火线”连熬9晚 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

发布时间:2020-02-10阅读次数:

2月5日,中交二航局再次接到紧急任务,驰援武汉日海厂区方舱医院建设。近几日,一群沉默奉献的建设者正在紧张地进行医院改造施工。中交二航局六分公司薛益中正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2月7日凌晨1点,日海工业园灯火通明,薛益中站在1.7万平方米的厂房里指挥着工人进行全面清理和消毒,等待天亮后材料和人员进场。

此时,距离武汉市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出对“四类人员”开展集中收治和隔离的通知,已经过去了5天。薛益中扯着沙哑的嗓子喊道:“搞快点,搞快点!”

这已经是他连续高强度战斗的第9天,每天合眼时间不超过5小时。此前他投身“火眼”实验室建设,期间还带队为火神山医院捐赠材料。算起来,这是他第三次上战疫“火线”。

2月6日下午5点,接到通知的时候,薛益中还在“火眼”实验室,听说要建“方舱医院”,他马上交接好手头工作,就赶了过来。“我是党员,只要党和单位需要,我义不容辞!”

工期紧、任务重,施工当天晚上就开始了。作为中交二航局此次抢建行动的现场负责人,薛益中根据平面图估算了下材料用量,一边安排调集物资,一边安排做好厂内保洁和消毒。

特殊时期,最大的困难就是物资紧缺,供应商放假,材料保供几乎就成了奢望。薛益中多方打听,通过物流、平时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等,联系了一切可能的供应渠道,将能调动的资源全部调动起来。“我们的施工队伍设置了专门的材料采购人员,在武汉城里满街跑,说的不好听,像‘扫荡’一样。” 但目前,仍然有很多材料来自于更远的河北、河南、上海、广州等地。

在参建初期,设计图纸成了仅次于物资供应的又一大难题。现场需要改建的厂房是由4个净跨24米的厂房拼起来的,有很多8米宽的钢立柱,与最初的图纸存在“干扰打架”的情况。“我们将图纸中的轴线和尺寸进行了全面调整,对厂房内排水沟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有效保证了床位顺利布置。”薛益中说。

 

 

由于任务紧急,施工图纸都是边建边改边完善。在吸取其它“方舱医院”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了使患者更安全、更舒适,这次建设进行了不少优化。薛益中介绍说:“我们在每个隔断床位上专门设置了吊顶,隔断与隔断间加了方刚加强支撑,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私密的空间;封闭了部分百叶窗,优化送风设备,进行外风循环,在安全通风的同时保证保暖效果;按女1:10、男1:20的比例设置了集成式移动厕所,优化配置,减少病人上厕所的路径和时间,降低互相传染的机率。另外,我们还在床头增加了照明灯,为水泥地面铺上了防滑地胶。”经过了5次修改,图纸终于在2月7号下午3点定稿。“工序麻烦了点、复杂了点,但是病人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服务,我觉得值!”

“我的堂妹是协和的医生,她现在奋战在抗疫一线。我虽然只是个普通的建设者,但也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早一分钟抢建好医院,那些焦急等待的病人就能早一分钟得到救治。”干起活来,薛益中似乎就忘了疲惫,当下,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就是快点把医院建起来。(黄梦婷)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