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二航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二航新闻

近300名建设者的战“疫”——武汉“火眼”实验室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0-02-09阅读次数:

2月5日,被称为“火眼”实验室的武汉华大病原生物安全实验室顺利交付使用,这将大幅提高病毒检测速度,尽快排除疑似病例。

“建设如此高标准、高负压的实验室,按照以往的经验至少要3个月,而中交二航局只用了4天4夜。”移交时,业主方对中交二航局的建设速度给予了充分肯定。速度与品质的背后,是近300名二航建设者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壮美赞歌!

 

 

众志成城上一线

1月29日,中交二航局接到建设实验室的任务,按照要求,实验室要在2月1日开工建设,2月5日建成。中交二航局党委立即召开视频会议,要求全体在汉单位提高政治站位,致力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实验室的建设任务。

会议结束后,中交二航局从在汉的5家分子公司中调拨了第一批管理人员12人,抽调了六分公司东湖高新附近的项目工人100多名到现场待命,抽调了一公司机电、水电、暖通工程方面共56人到现场全天候配合施工,同时联系了多家合作单位,调集工人来参与建设。

“家离得远的,都是他们自己想办法过来的。离得近的是我们安排车到各个村去接过来的。”中交二航局项目负责人刘宜全介绍。

周相浩就是参建实验室的众多技术员中的一位,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是由父母亲自送到一线的。当天,他的父亲还在现场帮忙搬运了桌椅,甚至他的父母还要求留下来帮忙。但现场管理人员考虑到安全问题,最后没能让他们留下来。

 

 

与周相浩不同的是,工人周峰是鄂州人,当他接到电话后,便立即赶往武汉。由于湖北境内大多数市县道路已封闭,他每到一个关卡就向执勤人员说明情况、出示证明,再等执勤人员上报和回复,就这样他一共过了7道关卡才到达武汉,以往半天的路程,这一次他却花了1天的时间。

经过努力,2月1日开工当天,中交二航局召集了近300名工人和技术人员,实验室才顺利开工。为了强化管理、保证安全,现场采取了军事化管理模式,统一安排食宿,统一上下班,每天测体温、消毒。

“虽然吃完午饭和晚饭都有半小时的休息时间,但因为工作强度大,有的工人都累得打盹,但只要上班的号令一响,大家都能及时地、积极地投入到建设中。”刘宜全说。

多管齐下筹物资

在采购物资的过程中,采购人员发现受疫情影响,根本没有多少供应商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材料,再加上近期同时开工建设的卫生医疗机构较多,使得原本就稀缺的材料变得更加紧张。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交二航局发动了多个渠道寻找材料。而建设实验室的部分材料密度和厚度与普通材料有很大的差别,这需要采购人员第一时间明白设计意图,清楚每一种材料将要发挥的作用,以确保精准完成采购任务。

就拿实验室需要的配电柜来说,市场上能买到的配电柜不符合实验室的设计要求,需要现做,且量很大,工期也紧。无奈之下,物资采购负责人黄启汇只能发动资源在全国寻找元件和生产厂家尽快生产。

除此之外,实验室的一些精密仪器也用到了一些很难采购的电气元件,比如电力调功器、变频器等。经过协调,后来这些东西一部分在鄂州组装,另一部分在江苏组装,最后运输到现场再完成全部组装。

“找材料困难,运材料也不容易。”黄启汇说。原来,受疫情影响,各材料供应商分散在全国各地,很多人都不愿意往武汉跑。为此,中交二航局又同时发动近10个渠道,包含当地项目部、当地供应商、运输单位、当地物流协会等共同寻找运输车辆,但绝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跑这趟运输。

虽然有司机不愿跑,但也有很多司机让黄启汇感动。黄启汇回忆道,有个司机对他说:“我货都没送到,我们小区物业已经在家等我回去隔离了!但是,既然答应了送货,哪怕是回去被隔离15天我也认了。”

“我们有时候要的材料非常多,也会跨很多行业、品类,这些供应商备货也非常耗时,大家在这个时候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帮助我们,一起抗击疫情,我真的很感动。” 黄启汇感慨地说。

 

 

高科技加速抢工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实验室,中交二航局采用了BIM技术和工地视频监控系统等数字化技术,一方面,使用BIM进行VDC虚拟建造,另一方面,应用网络摄像头远程视频监控现场进度。

“这次的工程真是时间紧任务重,要在5天时间内完成全部施工,模型必须要走在施工前面。但是,我们几乎没有建模的时间。”BIM现场负责人刘维佳说。

根据经验,“火眼”实验室建筑体量虽然不大,但局部工艺复杂,建设标准非常高。除了传统的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外,还有错综复杂的工艺设备及管网系统,建模工作量非常大。加上最开始连图纸都没有,直到30日下午3点,刘维佳和同事们才拿到建筑图纸。拿到图纸后,他们立即对建筑模型展开还原,主要包含建筑、结构、管线等模型,但没有施工图纸,还是不能细化建模。

到31日凌晨3点53分,刘维佳等人才拿到第一版施工图纸,顾不上休息,他们马上开始建模。下午1点,他们完成了第一版BIM合成模型。

有了模型,技术人员如虎添翼,借助可视化的3D空间,他们讨论了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安排,针对局部的复杂节点,讨论制定了合理快速的工序工艺。与此同时,物资采购人员也借助BIM模型输出了材料清单,梳理了材料和物资采购工作。

接下来的2天2夜,刘维佳等人接连拿到了V2.0和V3.0版的施工图纸,他们第一时间对新图纸进行复核和优化。

2日凌晨4点,经过3个昼夜的鏖战,第三版全专业BIM合成模型终于完成,其相关成果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使现场施工变得更加顺利、高效。

“这次,BIM技术不仅在施工期间发挥了重大价值和作用,在项目运维管理阶段也可以发挥延伸作用。施工结束后,我们将输出竣工模型,与实体实验室一并交付于业主,实现“实体+数据资产”双交付,方便业主后期开展实验室的运维管理。”BIM技术总负责人李建强介绍说。(田本灿  郑立维  刘慧)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