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23日武汉“封城”至今,已经有12天。在这座街道冷清、店面停业、市民居家的城市背后,有一群特殊的“逆行者”,他们志愿奋勇出行,用坚实的脚步和果敢的行动共同守卫这座城市。
在这群“逆行者”中,我们看到了二航人的坚定身影。
“最美联络员”:我真的真的没有做什么
“我真的没有做什么,采访别人吧。”接到采访电话时,中交二航局一公司员工刘瑛一开始是拒绝的。在笔者再三请求下,她才简单地讲述了自己的“举手之劳”。
1月23日,武汉市多家医院相继发出公告,向社会各界征集捐赠医用防护物资。一时间,朋友圈都是帮忙转发扩散的消息。刘瑛也在第一时间转发了武汉市第二医院发出的公告。
这天是农历二十九,刘瑛远在美国加州的同学熊女士在微信上给她留了言,想请她帮忙核实公告的真实性。
“刘瑛,有武汉医院医生找我代购口罩。我已经组织身边华人进行募捐,目前我们手里有一批医用防护物资可以寄出。麻烦你帮忙核实公告情况,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寄出。”
“好的,我马上落实。”
根据二医院的公告,刘瑛首先核实了信息的真实性,随后,又通过朋友,联系了汉口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和华润武钢总医院。经由她联系,由熊女士牵头发起募捐的10000多副手套、400多套护目镜和价值10万余元的N95口罩都捐赠给了最需要的一线定点医院。
“我是武汉人,我有很多同学和朋友在医院工作。比起他们的辛苦付出,我做得真的不算什么。”刘瑛在电话里反复说道。
经了解,刘瑛还加入了多个志愿服务群,通过个人资源,让准备募捐的消毒水厂家、罐头厂家以及爱心人士能够及时联系上医院。此外,她还加入了湖北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队,多次帮忙运送医用防护物资到武汉市儿童医院和普爱医院。
“许多志愿者都是通宵达旦、不计回报地帮忙。这个时候,只要能出一点力,我想换谁都会去做。我做得这点事儿真的不算什么。”简短的对话后,刘瑛婉拒了更多采访。
“最美志愿车主”:朝6晚8“抢单”出行
电话接通时,中交二航局一公司武汉工程处的李光耀正忙着开车前往金银潭医院接一个护士回家。从大年初四(1月28日)开始,他已经连续7天朝6晚8出行在外,志愿接送武汉市医护人员上下班。
李光耀是“偶然”加入志愿服务大军的。从1月23日“封城”开始,他们全家就响应号召,宅在家里不出门。平时工作忙碌的他,突然闲下来,感觉很不适应。“每天就是吃饭、睡觉、刷手机和看电视,才过了几天,整个人都要废了。”
大年初三(1月27日)晚上,在刷微博时,他看到有人在志愿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我也能这么做。”他连忙询问如何加入服务组织。
第二天,李光耀顺利加入了“医护人员出行群”和“武汉爱心车主群”。
入群后,他才发现,冷清的城市背后,竟然有那么多志愿者在为这座城市努力着。群里有专人负责发出请求接送通知,志愿者们看到接车请求后,第一时间与医护人员联系,确定由自己接车后,就会在群里通知大家。
“每个通知一发出来,就有人回复去接送。压根不需要派单,这是在‘抢单’!”备受感染的他,当天就立马出车了。由于订单都是随机的,李光耀和车友们都是满武汉市跑,一天开车四五百公里。
“特殊时期,医护人员七点多就上班了。我们六点半就准时出车,晚上八点左右才回家。”李光耀说道。
“爱心”车主们也有自己的防护措施。口罩和防护服是必备的,每接送一个医护人员,就会全车消毒;为节约防护服,每天早上出车,到晚上才回家;进家门前,将外套脱下,挂在走廊,全身消毒后再进门洗澡。
“那你们吃饭怎么办?”笔者问道。
“大街上找碗热干面就解决了。”李光耀轻描淡写地说。
“真是辛苦了。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比起医护人员,我们都不算什么。他们的脸上,都是勒痕。”李光耀讲道,从初四到今天,由他接送的医护人员,不下35个,每个人脸上都有深浅不一的勒痕。
初七(1月31日)早上9点半,他从汉阳医院接到的男医生,一上车就睡着了。为了不打扰他休息,李光耀开车尽量平稳,半个多小时后到达小区门口,医生还没有醒来。他不忍叫醒,便将车停在了一旁,直到十几分钟后,他准备去接下一个医护人员,才把医生叫醒。
现在疫情处于爆发期,尽管家人担心,不过他觉得这么做很有意义,不过,李光耀说:“上班之前,我会坚持做下去。”
说完,他就准备挂电话了,因为他已经到达金银潭医院,接到了护士,准备再次出发。
封城至今,抗击疫情行动一直在进行。
正如钟南山院士说的,“武汉是座英雄城”,在这场“防疫战”中,英雄城里的英雄,是医护人员,是一线建设者,也是投入志愿服务大军中的“你我他”。(刘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