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项目管理提升

首页 新闻中心 专题专栏 项目管理提升

为万吨水下巨兽“擦亮眼”

发布时间:2022-04-06阅读次数:

在浙江省象山县鹤浦镇南田湾的海面上,万吨级的“航工半潜驳3号”相当于一艘潜水艇,压载舱传感器就是它的“眼睛”,淤泥过多会导致传感器探测头被覆盖从而失去传感功能,进而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安全风险。于是,为这位万吨级的“水下巨兽”减负,势在必行。

航工半潜驳3号全船有20个压载舱,共有569个分格,压载舱总面积2644.1平方米,比6个标准篮球场还大。自2020年9月改造出厂后,它先后在岱山、嘉兴等地进行海上施工。久而久之,压载舱内海水里的泥沙慢慢沉淀,经测算,淤泥总量已达到1962.85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8道竞赛游泳池的水量。其中,船舶四角有塔楼处的四个压载舱淤泥最多,厚度达1.5米。此外,0.7米高的“T”梁加强分格,淤泥清理面积大、网格分散且舱内封闭无照明,清理起来并非易事。

中交二航局一公司武汉工程处执行经理黄发松从武汉赶到现场,确定了两种清淤方案。“打开消防泵!”船长李桂祥发出指令,清淤工作正式启动。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种方案都遇到了障碍。第一种方法,利用泥浆泵和高压消防水枪联合作业,但由于扬程过高、距离过长、转角过多、排放压力过大,导致排量太小,进度太慢,而且泥浆泵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容易损坏。船员们提议换更大功率的泥浆泵,可是狭小的舱门容纳不了大型泥浆泵的进出。第二种方法,利用船舶消防系统和压载系统配合,但问题在于,压载舱有“T”型隔墙,阻挡泥水流向压载泵吸口,导致隔墙以下的淤泥无法清除。 

这天一大早,黄发松下到舱内,按照原先的方案加以调整,先尝试用高压消防水枪冲刷淤泥,使淤泥稀释,观察泥浆的搅动和泥浆水的流动。他发现,泥浆水在没有水位落差的情况下流动很慢。“我们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船的倾斜角度?”他跟大家建议,往压载舱注水,适当调整船的倾斜角度,将泥浆水更容易汇集到压载泵吸口位置,再通过压载泵排出。

“船长,泥浆水流到吸口位置过程中又产生了沉淀,一次冲刷不能满足要求啊!”“一次不行,那就反复多次冲刷,直至满足要求为止。”结果一天奋战下来,才清理了十来个分格,进度显然过慢。“要不就再冲刷一遍?沉淀的淤泥也不多。”一个船员说道。“这个操作是可行的,只是效率太低,我们还要继续调整方案。”

晚上回到船舱,黄发松反复思考一天的工作,他发现各分格泥浆水流向吸口的过程中,吸口周边的几个分格速度还能满足要求,但是,远处分格内的泥浆动水流速度太慢,而且途经隔墙需要重复多次作业,大大拉低了效率。淤泥黏性较大,有时容易结块,还会堵住隔墙下的过水孔,导致完全流不出去。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远距离隔墙以下的淤泥迅速到达吸口位置呢?经过与轮机长兰永安多次讨论,他们想到:船上的泥浆泵从舱底到甲板距离过长,但是从其他分格到吸口应该可以满足!可以用泥浆泵将其他分格难以清理的淤泥“搬到”吸口,这样速度就提上去了。经过反复尝试,他们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用高压消防水注入舱内,将淤泥稀释成泥浆水,通过泥浆泵将泥浆水“运到”压载泵吸口所在的分格内,再通过压载泵排出,消除了高扬程和长距离的阻碍后,泥浆泵的流量和扬程完全满足工作要求,大大提高了清淤效率。

然而,清理到左舷船尾的压载舱时,问题又来了。由于淤泥厚度达1.5米,人员下去后没地方可以站立,淤泥很软很滑,穿着雨衣和胶鞋的船员们一旦不慎坠入淤泥中,后果不堪设想。每个压载舱也只有一个垂直爬梯可供人员上下,梯子仅60公分宽。经过讨论,他们根据梯口与压载泵吸口的位置,提前调整好船舶的倾斜姿态,然后安排两个人在爬梯处对着梯口周边冲洗淤泥。船员们挂好安全带,伏在爬梯处,用腿勾着爬梯,稳住身体,双手握着消防水枪将淤泥冲散。泥浆水迅速流到吸口被排出。淤泥慢慢降下来了,终于露出“T”型隔墙,人员可以安全地在上面行走。及时调整工作方法的“一舱一策”,确保了清淤工作安全又高效。

每天早上八点,航工半潜驳3号清淤工作准时开始。在那之前,船员会反复确认压载舱通风、测氧、照明、防滑等每个细节,确保人员安全。进舱清理淤泥人员从舱内到舱外,形成“无缝对接”,一号位置负责拿消防水枪冲刷舱内淤泥,二号位置负责拿对讲机听取内外指令,三号位置负责站在舱外甲板上调节消防水龙带压力大小及开关,每个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历时整整27天,经过19名船员共同努力,清除淤泥工作圆满完成,清除淤泥重量近3000吨。随后,航工半潜驳3号“轻装上阵”,在南田湾锚地整装待发。(陈秋雨)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