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文化

成建文苑

首页 成建文化成建文苑

驼铃悠悠,涛声阵阵

发布时间:2019-04-01阅读次数:

驼铃悠悠,涛声阵阵

--“一带一路”的历史画卷

成都城建 文/牟浏帆

 跨万里黄沙,越千重海域,携时光印记,展壮美画卷。

 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已过了五载有余通过这五年的建设发展“一带一路”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而“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更是搭建起当代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同时,风格迥异的各国文在不断的交融与碰撞中闪烁出无数智慧的火花。而“一带一路”正是与华夏文明史休戚相关的古丝绸之路的传承,翻开时光的画卷,探寻古老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嘶嘶马鸣,声声驼铃。

忠信死节,开辟丝绸古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无数的诗词中,波澜壮阔的大漠与烽火连年的边塞总是密不可分,荒漠仿佛一道天然的界线划分了贫瘠的塞北和富饶的中原,大漠自古以来便是战争与掠夺的代言词及至汉武帝时期,张骞,这个深刻在汉史竹简上的名字,高举汉家不倒的旌旗,以忠贞不移,矢志不渝的气节,用文化外交的方式在世界版图上开辟了一条中国通往欧洲的崭新道路-丝绸之路踏足丝绸之路,眼前仿佛跨越千年的时光,在黄昏的地平线影影绰绰的光影中,走来一道伟岸的身影。他背负着联合大月,抗击匈奴的重任毅然辞别家中的娇妻燕儿,阔别长安的喧哗闹市披着夕阳染成彩绸的晚霞,在塞北的大漠高原中,伴随着悠扬的驼铃,缓慢又坚定地走目光难及的远方可路途凶险,汉家的使臣不幸为匈奴所囚,这一晃便是十年的光景。也许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未曾料到,十年的时光没有磨灭张骞的赤诚之心,让大月氏和匈奴之间的仇恨消失殆尽。我想,当张骞毅然决然地离开胡妻和孩子,仍心怀汉家的使命,风尘仆仆地面见大月氏国主,却得到无意出兵的消息时,壮志未酬,空余叹息。但他毕竟是张骞,世事沧桑也难掩他“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冲天豪气,他遍历中亚,西亚以至南欧各国,将中华民族古老而深远的历史文化传播至长城以外的广阔西域,用自己的节忠尽志,开拓出一条铺满瓷器与丝绸的通天大道,也将西域诸国的文化,特产及游历途中的见闻带回太平盛世的大汉王朝,被史学家写成娓娓动人的故事,成为历史图书馆中弥足珍贵的典藏。汉武帝元封6年,同样不辞辛劳的汉使,循着张骞的足迹,行至现如今的伊朗境内,拜见了当时的安息国王,并献上了华丽光洁的丝绸,国王也以鸵鸟蛋和魔术表演团回赠汉帝。从此,连接东方中国与西方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正式建立,在中国外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煌煌高窟,大兴丝绸枢纽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驿站,承办了 “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以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国际性盛会-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提起敦煌,我们的脑海里往往浮现的是声斐世界的莫高窟以及因独具风采的大漠风光而闻名遐迩的鸣沙山和月牙泉。前者,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元等历代的兴建,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佛教圣地。身着袈裟的僧侣传承中华古文明技艺的匠人,在这丝绸之路的重镇上相遇。而那栩栩如生的敦煌飞天、反弹琵琶图,无一不是佛教文化的精髓和中华文明的印记交融而生。莫高窟不仅是中西文明交汇留下的瑰丽多彩的符号,更是中国千百年来历史变迁的倾诉。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言,看莫高窟,不是看死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色泽浓沉、笔触豪迈的北魏,色彩柔美、衣着华丽的隋朝,色彩炽烈、壮丽不羁的盛唐,色流精细、随和温煦的五代,色彩灰暗、画风阴沉的大宋,一千年来的兴旺衰败,朝代更迭都融入水彩,泼洒千姿百态的壁画留存为古老中国社会生活历史文明的珍贵记忆如果说莫高窟是人类文明记忆交融的无言史书,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自然灵光乍现的杰作。鸣沙山因“空竹”效应而嗡嗡作响,若狂风骤起,仿佛直达天穹的鼓角争鸣,那是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狼烟中年复一年的昂扬身姿;若微风轻送,则像极了西风丝竹的窃窃私语那是四海升平,万邦来朝的盛世中,西域诸国献给天子的赞美诗月牙泉更像是月宫仙子人间嬉戏的浴池,是天地得天独厚的恩赐,如一弯浅浅的新月,又如清澈的眼眸,印在黄沙之中,历经千年而不涸。也许,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在残阳如血的大漠上身披袈裟的僧侣与青衣白衫儒生,或常伴青灯古卷,或带着书香墨跟随着熙熙攘攘的商队,走过八百里黄沙遍野的生死凄凉,沿着车辙斑斑的丝绸古道探寻中西文化的理想乡。他们也曾驻足于鸣沙山上,聆听历史的述说;也曾休憩于月牙泉旁,静思岁月的变迁。敦煌,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历经数千年时光的风吹雨打,仍屹立不倒。敦煌的每一片砖瓦都是丝路繁荣喧嚣的印记,每一处关隘都是丝路传奇故事的佐证,它讲述着许许多多文化外交史上可歌可泣的故事。

扬帆起航,另辟海上丝路

 数千年来,相较于家喻户晓的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和广为人知的路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显得如此默默无闻,直至唐宋,因为中原与西域剑拔弩张的外交形,陆地丝路交通受阻,海上丝路日益兴盛而到了明朝,郑和率领他的船队依靠领先全球的造船技术与航海工具,七次下西洋,揭开了海上丝路神秘的面纱,为世人展现了古老中国另一条伟大的丝绸之路。那是晴空万里的日子里,和煦的阳光洒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微波粼粼,碎成一块块金黄的翡翠。淡蓝色的天幕与海平面连成一线,偶尔飘来几朵白玉似的薄云,自由的海鸟在云层与水面间翻飞盘旋。岸边的码头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男女老少都驻足在岸边,着200多艘桅杆高立,云帆高挂的船舰啧啧称奇,一位英姿飒爽,锦衣华服的青年正站立在一艘巨大宝船的船头,淡定自若地指挥着官兵们做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一个富强的王朝正蓄势待发准备向全世界展示它的无上荣光。浩荡的舰队秉承“抚外夷以礼,导人向善”“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的 外交原则,穿越惊涛骇浪,穿越漩涡暗礁,将灿烂的文明传播至沿途的东南亚诸,使得远夷之人仰慕中华文化,渐染华风轻柔绚丽的丝绸,香如兰桂的茶叶,古朴典雅的瓷器等等承载中华文化风采的精美特产,也被许多国家的贵族趋之若鹜,成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同时,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速龙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楼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等奇珍异宝也带回中国,成为天朝贵胄的珍藏。数千年的丝路波涛在笔下翻涌,海水的潮汐联动着历史的脉搏,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仅是中华文化传播和经商贸易的一次伟大尝试,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丽史诗,翻开了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习总书记曾言,“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纵观古时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冷清和中央王朝的兴盛与衰败紧密联系,重寻丝绸之路仿佛观看一部鲜活的历史纪录片,既描述西汉的兵强马壮,盛唐的歌舞升平,大明的威仪四海,也纪录了汉末的风雨飘摇,晚唐的山河割据,满清的丧权辱国。外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大,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东方雄狮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重建“一带一路”,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与传承,更是时代背景下一次全新的合作交流方式。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如今“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吸收了古丝绸之路的精华针对古丝路的白珪之玷提出了新的建议,比如开拓更多地区加入丝路建设,建设与丝路相配套的“经济走廊”,改变重陆轻海的历史态度,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等。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中华民族博古鉴今,以气吞山河的气概,海纳百川的气度,互惠互利的真诚,齐心协力建设“一带一路”,穿越千年的时光,映照历史的天空,重听那悠悠驼铃,阵阵涛声。

二航网群 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