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食堂每顿都剩了很多饭菜,很多孩子草草吃两口便放下了碗筷,是不是最近做的饭菜不好吃了?”段小芳低声地和帮厨说道。
段小芳今年42岁,是中交二航局龙泉山二标项目的一名厨师,有着十几年的厨师经历,能够熟练地做出几十种特色麻辣川菜,而项目部大部分员工都来自川渝地区,很符合项目部员工的“味”。但最近员工们“无声的抗议”,却让她着实犯了难。
“今年4-7月,项目部在开展大干100天劳动竞赛,现场会比以前更忙,工作量会加大很多,厨房这一块要做好保障。”项目党支部书记佘宝逵的话一直萦绕在她脑海里,为了让大家吃好、吃得舒心,她还特意每周做不同的菜,增加大家的新鲜感,可没想到在劳动竞赛的关键当口还是出了问题。
“我仔细回忆了这几天炒的辣白菜、炝炒凤尾、魔芋烧鸭几个菜,油、盐、调料都是按照正常量来放的,试吃也没有发现有太咸、太油等问题。要是因为没吃好,影响了大家的工作状态,耽误了工期就是大问题了。”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的段小芳拨通了项目食堂管理员漆程波的电话,讲出了自己的苦恼。
“你能不能帮忙找几个员工问一下,是菜品不对、调料不对、没有炒熟,还是其他的原因,我们好改善。”放心不下的段小芳,希望漆程波能了解一下员工的想法,然后尽快改变过来。
“最近天气很热,我们在现场喝水都给喝饱了,回来就想随便刨两口,然后回去吹会儿空调睡会儿觉。”
“天气太热了,一点胃口都没有,就想吃点凉快的。”
“现在看到油腻的就不想吃了。”
你一言、我一语,刚从现场回来的同志道出了原因。
虽然现在问题是给找到了,不是饭菜的问题,但是看到这些刚毕业的孩子们每天这么辛苦,每顿又吃这么少,甚至不吃,段小芳心里还是觉得心疼和不安。
在炎炎夏日,到底用什么办法才能撬开嘴、打开胃呢?
“大家想吃什么,咱们就做什么。”佘书记说道。
怎样了解员工想吃什么?又怎样统计出大多人的想法?这个难题又摆在了段小芳的面前。
“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份调查问卷?”
原来去年开展主题教育期间,项目部通过问卷星开展过一次问卷调查,段小芳也参与了,她发现这个小程序既能够选择选项,也能够在里面提出个人建议,特别方便。
想法有了,马上行动。不会使用问卷星的段小芳马上跑到办公室找漆程波帮忙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让大家从几十种菜品中选出最喜欢吃的几样,根据菜品得票数,最终形成“每周菜谱”,这样每周都有喜欢吃的菜,应该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收集到的问卷中,“凉面”出现频率之高,引起了段小芳的注意。我们经常看见各种卖凉面、凉皮的小推车穿梭于城市的街头巷尾,很多人也喜欢在夏天的时候用“一碗稀饭+一碗凉面”来解决一餐,这是夏天该有的味道。但在项目部的食堂却很少见到凉面的影子。
“我能够做重庆小面,还从来没有做过凉面,别看凉面看着简单,但是味道非常重要,不然往往难以下咽。”没有做过凉面,但喜欢吃凉面的段小芳有点忐忑地说道。看着这些孩子们想吃,她还是决定尝试着做一下。
“放进蒸箱蒸10分钟,凉水透凉,加入辣椒油、鸡精、香醋、葱花、花生碎……”最终呈现出来的凉面,颜色红亮,红油裹满了每根面条,蒜泥和香醋一起肆意散发着醇香,花生碎和葱花的装点让人垂涎欲滴。
下班的铃声响起,段小芳有些期盼地在厨房门口张望着。走进食堂的人都发出了“哇,今天有凉面!看起好巴适”的呼声,喜悦挂在了每个人的脸上,装在了每个人的碗里,也映在了段小芳的心里。
“我们老家渠县就很喜欢吃凉面,这是夏天的标配,不过这个凉面和我以前吃的有点不一样,感觉有点儿硬,嚼着费劲儿。”一个声音犹如“晴天霹雳”,让段小芳陷入不安。流程上没有问题,调料也没问题,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段小芳正打开冰箱拿面条准备给大家下面的时候,恍然想到这次买的凉面面条是昨天下午送来的,在冰箱里面放了一晚上,所以蒸面的时间没有控制好。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做凉面的时候,段小芳特意多蒸了两分钟,这一次的凉面劲道十足,酸辣可口,配上一碗稀饭,解去了夏日的酷热,也勾起了夏天的回忆。
“给孩子们再准备一点夜宵,凉面、稀饭好吃不经饿,晚上打完混凝土回来,小伙子们肯定会饿的。”段小芳看着满盆凉面被吃完了,又开心地准备夜宵去了。(龙泉山项目 冉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