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回了趟丽江,见到了一年多没见面的奶奶。
走进叔叔家,奶奶正斜躺在正房底下的大竹椅上晒太阳。她把双脚搭在一个圆柱形的草凳上,眯着眼。金灿灿的阳光照着她满是皱纹的土褐色的脸,没有一点生气。她坐在那里一直左右来回摇头,那是她六十几岁的时候因为中风落下的病根。
“奶奶,我回来了!我来看看您!”听见我的声音,奶奶睁开眼用双手撑了撑竹椅把手,她是想坐起来的,但没成功。于是,她连忙对着我喊妹妹的名字并说:“我的孙女回来了!回来就好!”88岁了,奶奶她是真的老了。
记忆里,奶奶一直在叔叔家住。父亲说,当时按照老家的习俗,兄弟俩分家后爷爷跟着爸爸过,奶奶就跟着叔叔过了。两家就隔了一条约两米宽的小溪,有什么事喊一嗓子也都能听见,倒也方便。
奶奶的老家在玉龙县白桦村,一个向西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那时候交通闭塞,经济又很不发达,这段距离在五六十年前的丽江算得上远了。据奶奶回忆,他们是由一个远房亲戚做媒走到一起的。嫁给爷爷后,奶奶生育了两男两女,而我的父亲排行老二,是家中的长子。
农村集体合作社成立后,奶奶和爷爷白天边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边带四个孩子。为了生计,孩子们但凡能干点活的,学习之余也都跟着下了地。为补贴家用,奶奶还做着接生的活,妈妈说我和妹妹就是在家里由奶奶给接生的。爷爷识得一些字,只要有时间便会去兼职私塾教小孩子写字,以换点粮票。即便如此,在那个全国上上下下生活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他们的日子依然过得十分紧巴。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个闲不住的人,而且要强。年轻时候别人一天背三捆猪草,她就要背四捆。白天干了一天农活,晚饭后她的同龄人会去散步、打牌。她却还要操起一把镰刀,趁着天没黑去割一小块麦子。她一着急,走起路来胳膊甩得呼呼响。提起奶奶,周围邻居都会说她是个能干的女人。
老家2002年以前家家户户都是烧柴火做饭的。柴火的来源以松树为主,松木干透后耐烧、烟少、气味柔和,而且那时的松林生长得十分茂密,人口也没有这么多,乡镇上对于人们向大自然的索取也没有过多干预。但松木大多比较粗壮,初期点火的时候并不容易,因此还需要弄一些干透的松针叶或细长的枯枝来引燃才行。但凡出趟家门,奶奶总要在回来的路上拾一些路边的枯枝回来,那是村道两旁各种茂密的高大树木自然掉落下来的。奶奶一路回来,总能捡到好多。有时候她看一些树枝影响通行或者影响了村里的电力线路安全,她也会拿上砍刀去修剪,然后把那些多余的树枝带回来。待积攒到一定量,她会专门拿劈柴刀把它们剁齐码好晾晒备用。后来为方便拿取,奶奶甚至把剁好的枝条均分成手腕粗细的分量,再将它们用稻草成捆绑好后进行自然晾晒。
在她看来,拾这些枯枝和修理枝丫只是顺手的事,还省去了砍伐山上的林木,也方便了交通。她的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也是十分低碳环保的。日积月累,叔叔家引燃用的柴火甚至都用不完了,那些放在最底下的,有的都腐烂了,融入了泥土里。
奶奶向来声音亮堂,也爱唠嗑。话匣子一打开,聊天的内容就犹如如滔滔江水,源源不绝。爷爷则不善言辞,相比之下则显得少言寡语。
奶奶喜欢唠嗑,也喜欢给我们讲故事。儿时的我们还没有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也没有动画片。奶奶就像个故事库,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什么玉龙纳西神话、民间传说、妖魔鬼怪、奇闻怪谈她统统都知道,而且每个故事都能被她讲得绘声绘色,加上情节曲折离奇、引人遐想,让人如临其境、不能自拔,小时候的我常常听着听着就入了迷。我孩童时期接触的许多故事几乎都来自奶奶,这样算起来我的语文启蒙老师应该是奶奶。
学龄前,我和姊妹几个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听奶奶讲故事。不过,奶奶平时要下地干活,我们是没有机会听她说的。因此,我们最希望奶奶能坐在叔叔家门口干剁树枝的活,因为她一弄就是一下午,那些故事自然也听得最过瘾。
奶奶剁树枝的时候,手里会拿着劈柴刀,坐在叔叔家门口的小木凳上。我们几个小孩子见状,赶紧从屋里搬出小板凳围坐在她旁边,待我们坐好,那些神秘的故事和传说就开始了。听故事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整个下午很快就过去。待到太阳快落山了,母亲开始催促着回家吃晚饭,我们还是不肯走的。看我们不起身,奶奶就会说:“快回去吧,先吃饭。明天再来,明天给你们讲一个更好听的故事!”得到这样的许诺,我和妹妹自然是心满意足地离开。直到现在,我都惊讶于奶奶大脑里的故事储存量,她都是从哪儿知道这些的呢?
工作后,我常年在外,每次回家看奶奶,她都会倾吐很多关于时代变迁和生活变化的感慨。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是共产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我年轻时候连想都不敢想!你们生在这样的和平年代,工作都坐飞机,真好啊!”奶奶就是个普通百姓,但每次叙旧,她总把共产党挂在嘴边,有时谈及一些往事,还会落下泪来。
年轻时候的她吃了太多的苦,她这辈子可以说是见证了国家的发展。从解放前受地主富农压迫的苦日子到新中国的成立后国家日益强盛都让她感慨不已。她亲身经历了从最初吃不饱穿不暖的集体生活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地后的丰衣足食,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目睹了村里狭窄坑洼的泥巴路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路,目睹了矮小的土胚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目睹了出门用的两轮自行车换成了四轮轿车,目睹了餐桌上的五谷杂粮换成了各种肉、蛋、奶和新鲜瓜果。日子,真的变好了!但是,奶奶依旧闲不下来,种庄稼、房前屋后打扫、整理......奶奶一直做着力所能及的事。直到2020年下半年摔了一跤,她才听从家人的劝阻,不再劳碌。
而今奶奶正值米寿之年,跟所有的老人一样已是步履蹒跚、满头银发,而我也成为他乡游子,为生活奔波着,每年也只有过年的时候能聚一聚。往后时光,唯愿奶奶健康长寿,多赏人间好光景。(和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