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新局面
全程依托中交二航局专利施工
成都北改线B标管片拼装完成
1月24日,中交二航局自主研发设计生产的首台城市综合管廊专用设备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在成都北改线综合管廊项目B标段被拆除。自(至)此,成都北改线综合管廊项目B标段完成了管片拼装,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将开启工业化预制、机械化流水施工的新局面。该标段综合管廊长760米,共需拼装389环预制管片,施工全程依托中交二航局专利设备、专利工法及专利发明设计进行。
据了解,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基础设施管网布置形式,具有高效利用地下空间、便于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和建设管理等优点,可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目前国内综合管廊施工主要采用现浇和预制拼装工艺。其中,现浇工艺具有工序复杂、施工时间长、效率低、需大量人工辅助、质量控制难度大等不足。预制拼装工艺具有施工风险高、时间长、对城市交通影响大、整体预制吊装对设备和运输要求高、大断面无法实现大规模预制等不足。
鉴于以上情况,中交二航局结合实际致力科研创新,积极探索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的新方法:将传统综合管廊“圆形”“矩形”断面改进为“马蹄形”,每环管廊由五块管片组成。此种设计在有效优化结构受力、提高断面利用率的同时,还大大减小了构件尺寸,将整环结构重量减轻了40%,大幅降低了运输安装的难度和成本。此外,管片统一改由专业工厂预制,主体结构预制率可达100%,一举实现了工业化流水线批量预制生产,还进一步消除了传统现场预制施工带来的扬尘、噪音、受天气因素制约大等弊端。
预制拼装地下廊道双模掘进机及其配套“预制拼装式地下廊道的机械化快速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可实现同步进行土方开挖、管片吊拼装、廊道延伸和土方回填等多道工序,极大提高了效率,也可很好地控制成本。尤其是基坑采用设备自带的支护板进行支护,支护板随设备推进而推进,达到了移动支护的效果,减少了传统明挖施工给地面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使施工组织更灵活,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据了解,成都市欲构建起“国内示范,引领西部,多层次、网络化”的现代新型城镇化综合管廊体系,成都北改线综合管廊项目B标段是成都市预制拼装管廊的试点工程,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完工并交付使用。(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