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穿越四项特别重大危险源
中交二航局完成成都地铁17号线施工任务
6月29日13时58分,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一期工程凤溪河站至温泉大道站左线安全下穿既有地铁4号线(特别重大风险源)实现洞通,达到毫米级沉降控制。至此,中交二航局承建的TJ05标提前完成全部施工任务。
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一期工程是中国交建以PPP模式承建,也是中国交建在四川省承建的第一条地铁线路。该线路设计时速140公里,全长26.145公里,采用8A编组列车运行,起于温江区的金星站,止于武侯区的机投桥站。
中交二航局承建的TJ05标,含一车站、一风井、三区间、一车辆段和一停车场。曾创下全线多个第一,全线首个洞通、全线首个最长车站主体(623.5米)封顶、车辆段二十余个单体建筑主体结构封顶等骄人成绩,成为全线标杆。
一期工程8项特别重大危险源中,TJ05标有4项,其中盾构施工3项,分别是下穿成雅铁路、下穿DN1800主供水管和下穿既有地铁4号线。下穿成雅铁路,沉降要求值为2毫米,项目部内控红线是1毫米,在历经23天掘进177环后,成功穿越,最大沉降值控制在0.9毫米以内。
此次洞通的凤溪河站至温泉大道站区间盾构长1417.21米,地质属富水砂卵石地质结构,卵石粒径大(个别粒径超70厘米)、强度高,局部伴有粉细砂层,在成都盾构施工中被称作“在流动的沙石堆里钻洞”。且盾构施工隧道顶部与既有地铁4号线隧道底部最小垂直距离仅3.41米(小于0.5倍隧道直径),是目前成都轨道交通在建线路盾构穿越既有运营线路最小间距;盾构穿越时,地铁运营不停运、不减速;下穿时和4号线隧道交汇处有30根素桩,盾构施工条件国内未有先例,无经验可借鉴。项目部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充分论证后,采取了地面垂直和斜向注浆加固、接收端头隧道上半圆设置2排52根38米长大管棚加固、改造盾构惰性浆注入方式等多项技术保障措施,并选用创新型盾构掘进机(也是成都地铁施工首次应用),施工过程中,采取先进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预警、24小时定点定员值班、关键数据精准盯控分析等措施,历经三昼夜,成功实现了穿越,为类似地质、类似盾构设备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至此,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一期工程总长约26公里的隧道盾构已完成94.25%,预计2020年底前开通试运营,将为成都市“十三五”末实现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500公里以上奠定基础。(张婷 吴宙 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