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旁,位于埃及第二大城市亚历山大市的阿布基尔集装箱码头,远洋巨轮汽笛声阵阵。目前这座码头还处于建成后为期一年的质保维护期内,每日的巡检工作丝毫没有松懈。
阿布基尔集装箱码头由中国港湾承建,是埃及最大的深水港码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点工程,承载着提升埃及地中海沿岸物流效率的重任,码头全面开港运营后,年吞吐能力达200万标准集装箱,有效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
然而,2023年3月,当项目建设推进到关键阶段时,项目团队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项目所处海域地层强度极高,使用传统振动锤沉桩工艺导致钢管频繁卷边、锁口撕裂,施工进度一度滞后。更棘手的是,海上作业环境恶劣,导向架系统只能依赖手拉葫芦进行人工定位,工程师们需要在狂风巨浪中反复调整桩位,安全风险高,施工效率却极低。
“手拉葫芦成了‘笨葫芦’!”项目负责人冯兆胜回忆。彼时,项目团队正面临2023年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的节点目标任务,而沉桩效率却仅为预期的三分之一。若无法突破瓶颈,将严重影响码头开港运营。
深夜的项目部会议室灯火通明。冯兆胜翻看着团队提交的数十版方案,目光突然停留在手机上收到的“自动泊车系统”原理介绍上。“既然汽车能通过传感器自动驻车,导向架为何不能实现自主定位?”他猛地站起身,在白板上勾勒出设想:在导向架和辅助桩上焊接钢制定位块,通过模块化拼接形成稳定框架,替代依赖人力操控的手拉葫芦。
这一构想迅速得到技术团队响应。项目生产经理陈俊带领青年突击队,连夜测算定位块的尺寸与焊接角度,方案组负责人张亮协调国内厂家,72小时内空运来高强度耐腐蚀的钢材。“定位块间距误差必须控制在2毫米内,这是海底硬岩层给我们的‘铁律’!”冯兆胜在交底会上反复强调。为确保万无一失,项目团队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模拟,提前预演了12种复杂工况下的受力情况。
2023年8月末,自制打桩导向架系统首次投入实战。海面上,起重船吊装着巨型钢管桩缓缓靠近导向架,定位块如齿轮般精准咬合,将桩身牢牢固定。随着振动锤启动,钢管桩以近乎垂直的姿态贯入地层,传感器显示桩位偏差仅0.5度,远优于3度的设计标准。
随着最后一根直径2米、长33米的钢管桩精准嵌入海底20米以下的硬质地层,监控室内,冯兆胜长舒一口气。新系统使单桩沉放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2小时,效率提升4倍。更关键的是,焊接定位块彻底消除了人工操作的风险与误差,为后续126根钢管桩施工铺平道路,困扰项目团队数月的沉桩难题,终于被攻克了。
创新的背后,是项目团队的坚韧与协作。在“攻坚克难、建功‘一带一路’”劳动竞赛中,青年工程师李童路连续36小时驻守现场,实时监测定位块焊接质量;安全部部长杨昱豪引入AI巡检系统,确保海上高风险作业零事故。
2024年10月,阿布基尔码头如期开港运营,当首艘集装箱巨轮缓缓靠泊时,冯兆胜站在崭新的码头上,看着地中海边缓缓升起朝阳,感到了欣慰和自豪。(董昊岩 何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