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寒意尚未褪尽,永定河畔的照明灯已划开了京畿大地的夜色。于海盯着监测屏上的进度条,陷入了沉思,红色警示灯每隔三十秒闪烁一次,像极了“无定河”桀骜不驯的心跳。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比谁都清楚,如果不能在枯水期完成防冲墙施工,等到汛期来临,这条被称作“无定河”的水道又将会变成一匹脱缰野马,肆意奔涌。
永定河卢梁段综合提升工程总治理河道长约60.7公里。其中,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永定河卢梁段综合提升工程第四标段,全长约18.4公里,主要包括左岸赵村、西麻各庄、訚家铺3个险工段的堤防加固工程等。
“滴嘟滴嘟……”清晨6点的警报声撕裂了河滩的宁静。“两侧一字型开挖根本兜不住,钢筋笼下放过程中不可能做不到严丝合缝!”项目技术负责人姚毅第一时间找到于海。于海攥紧检测报告,盯着电脑里的吊装图像,钢筋笼与槽壁之间的空隙像一条狰狞的裂口,盘踞在防冲墙的关键位置。
原来,防冲墙设计为双排“H”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墙体间每隔6米设置一道连接墙,整体呈“H”形结构。在洪水冲刷带走前方土体的情况下,双排防冲墙能够保持自身结构稳定,这是让“无定河”变成“永定河”的关键一步。但是,15米长的‘H’型钢筋笼足足有12个接触面,想要严丝合缝精准吊装放进沉槽内的难度极大。
很快,会议室的白板上写满了各种方案。正当技术团队陷入沉思时,于海突然提高声调,后退半步端详着设计图纸,用笔在“H”中间猛地一劈,“如果我们把‘H’割成两个‘T’,把原来的12米一字型长槽段改成两个6米的“T”型槽段,同步对泥浆比进行调整,最后把两个短边焊接起来,不也是一个‘H’嘛!”话音刚落,工程部长季海强急忙起身,“我马上带着兄弟们去试验段进行操作。”
就在大家以为找到了好方法开始施工时,新的问题又来了。双“T”型吊装虽然解决了精度问题,但是接口处焊接却要耗费精力。“就算班组轮换不停地干,一天也只能下放2.5个钢筋笼,这进度与工期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季海强皱着眉头汇报着。
于海孤身一人沿着堤岸回到项目部,他蹲坐在门口的台阶上,食指机械地划动着手机,瞬间,他沾着混凝土的拇指悬在屏幕上方——外国交流团到故宫参观。看着视频里的建筑,他激动地拍着大腿,“咋不把中国传统建筑工艺运用到我们项目上呢?”然后,拔腿就往办公室跑,开始查看“榫卯结构”在水利项目的运用经验。
第二天一大早,于海便召集技术团队,对昨晚的“新发现”进行讲解。于海提出,用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榫卯结构”工艺来代替焊接,让两个钢筋笼相互嵌套,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大家听后,频频点头,立马组织试验。
“我们终于做到啦!”当第一组双“T”型钢筋笼成功下放至槽内时,工人老李的欢呼惊飞了停留在电线上的麻雀,“原本一个班组一天下放2.5个“H”型钢筋笼,现在可以下放4到5个。”于海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微笑。
在“H”型钢筋笼下放问题解决后不久,“无定河”又给建设者们沉重一击。
“程总,昌平那批设备可能要黄……”设备管理员小周气喘吁吁跑来,“他们工地的成槽机至少要月底才能腾出来。”正在写施工计划的生产副经理程修霖笔尖一颤,他心里咯噔一下,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设备调度落空。他摸出手机,通讯录里标注着“设备资源”的分组足足有83个联系人,此刻却像83块石头压在胸口。他忽然想起几天前,于海在动员会上向业主立下的军令状:“保证在2024年12月30日之前完成防冲墙施工。”想到这里,程修霖的眉头又紧皱了起来。
原来,业主最初下达的任务是60天完成8.3公里防冲墙施工,由于设计变更,导致60天的工程量由8.3公里增至14公里,这让一个本就困难重重的施工更是举步维艰。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看似寻常的堤岸加固工程,会演变成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局。
程修霖当即把全国水系图铺满整张会议桌,红笔圈出的标段星罗棋布。“成槽机全国告急,但咱们可以打时间差。”他忽然直起身,“小吴,你马上和公司联系,看看能不能帮我们调配其他项目的成槽机,要不遗余力地把机器搞过来。”姚毅突然一拍大腿:“对啊,我们可以把全国各地的闲置机器都调配过来,我马上和各队伍进行联系。”
五分公司总部在接到项目部的求助后,第一时间盘点成槽机资源,积极与其他兄弟公司联系。项目班子为了成槽机顺利进京,积极对接有关部门,确保调配的成槽机顺利拥有“进京证”。项目设备部长金吉诚回忆,“那时候为了让这些‘宝贝’顺利进京,我和程总每天都要往返市中心好多次,那阵子油费都花了近万元。”
最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成槽机的数量从16台增加至38台,最远的成槽机来自澳门。放眼望去,38台成槽机列阵如铁甲洪流,程修霖望着监测屏上跃动的进度条,红色警示灯已悄然转绿。永定河的波涛依旧翻涌,却再难撼动那道深嵌地下的钢铁长城。(朱欣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