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文化

社会责任

中心文化>社会责任

伶仃洋上的大桥“守护人”

发布时间:2020-04-07阅读次数:

在中交二航局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施工现场,总有一位手持图纸、肩背仪器的人来回奔忙。他每到一处工点,总是弯着腰、眯着眼,用仪器去观测精度,用数据去评定标准。他就是中交二航局深中通道S04合同段测量队队长——罗友华,近日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

 

奋战桥头几经年 韶华虽去志仍坚

古有“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桥,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洲,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记载,实际上就描述了测量的作用。可以说,测量是桥梁设计和建造者的“眼睛”。 

2006年从东南大学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开始,罗友华就扎根施工一线,从测量员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他跟随中交二航局先后参建了黄海大桥、崇启大桥、成都北改、南充化工园铁路专用线、舟山小干二桥、文莱PMB大桥、马来西亚东部铁路、深中通道等工程。一路走来,他始终以一个测量工作者特有的细致和责任心,把测量融入到了内心世界,担负起大桥“守护人”的角色。

多年来的基层测量工作,让他从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娃,逐步成长为独撑一面的项目测量部门负责人。然而,岗位的变化未能改变他对测量工作的初衷。在工作中,他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业务能力。罗友华说:“我要用毕生所学,把深中通道建设成实实在在的品牌工程。”

“毕生所学”,这四个字对罗友华而言,分量是厚重的。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是罗友华的常态。他把青春献给了测量工作,虽然韶华已去,依然深爱着这项事业。

罗友华(右)和同事交流技术问题

 

纵使千般荆棘处 桥头依旧旌旗翩

谈到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的建设经历,罗友华有着说不完的话。那里地处原始森林地带,铁路线路沿线植被茂盛,地势复杂,多数为马来当地人都未曾深入的原始森林。整个项目的CPⅡ控制网布设困难重重,常规水准测量无法实施。

“项目上的测量人员都没有类似的经验,未来是一片未知。”罗友华说。为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他彻夜翻阅国内外各种施工资料,发现武广高铁项目有类似的施工经验,经过反复研究,结合当时的施工环境,提出了采用同轴双棱镜全站仪测距三角高程法代替常规水准测量,填补了公司几十年来施工测量的空白。

他所提出的这种测量方法,通过实践证明,完全满足施工规范要求的三等水准精度要求,同时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对比同期项目总公司委托的测量机构布设的CPⅡ网所用时间要节省三分之二。

深中通道,对“久经沙场”的罗友华来说,既是一个新平台,也是一次新挑战。罗友华说:“建了那么多桥,希望能做更大型的桥,在国内,伶仃洋大桥是有突破性的,我非常有兴趣参与这座桥的建设,并希望有生之年,业务水平还能有所提升。”

锚碇围堰基础的沉降位移监测,是深中通道S04合同段测量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证施工进度和安全,罗友华逐条研读业主提出的监测要求,提出一种全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站仪自动监测方案。这种方案代替了常规GPS实时监测方案,通过全站仪自动化监测,配合一套自动化数据处理软件,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由系统自动分析整理数据并自动生成报表,方法操作简单,数据处理快速,成本较低。该自动监测系统后被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及测控中心组织其余标段多次观摩,深受业主欢迎及表扬。

慧眼能识举英才 砥砺传承怀使命

与年轻人相处,罗友华有着独特的“挖掘”方式。他说:“其实人与人相处,只有沟通才能够让大家敞开心扉。”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比较“宅”,大家坐下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减少了。因此,“要把年轻人从房间里叫出来,主动交流,这样你就理解他们了。

项目建设前期,负责伶仃洋大桥东塔的胡志敏、负责东锚碇的蒋剑是第一次在全海上进行测量施工。“面对世界最大海中锚碇,他们俩如同小孩穿上了大人衣服,内心充满紧张。”罗友华察看年轻人的状态于细微,特地找机会给二人讲述他当年参与建设时期的心路历程。罗友华爱才惜才,遇到年轻技术骨干的请教,他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经验一口气教给他们。他幽默地教年轻人在工地上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窥细于微,去观察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

2019年7月,刚毕业的新员工小董刚来深中通道现场,很多东西都不明白。好几次都是同样的东西反复犯错,罗友华每次都是手把手地教,细致入微。这让小董非常感动,他鼓足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且在以后的锤炼中不断成长进步。在工作中,罗友华坚持言传身教,让徒弟们更好更快适应工作,划定前进方向。在生活中,他平易近人,常常为大家排忧解难,谁有了烦心事也爱找他交流,寻求建议。他也成了大家心中的“好大哥”。

“对于后辈,要传递正能量,让他们奋发去学习,去工作。”回望与桥相伴的岁月,罗友华感言:“作为团队的一份子,要懂得奉献, 首先要为这个团队考虑问题,才能打造出铁军队伍。”(张瀚  张政)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