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项目管理提升

首页 新闻中心 专题专栏 项目管理提升

无“缝”起“浪”

发布时间:2022-11-29阅读次数:

10月11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文体中心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毛勇和他的团队很是激动。

6月底,武汉骄阳似火。

毛勇的心却比炙烤下的江城更为焦灼——三份普通的混凝土样本被送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检测试验室,毛勇正等待着检测结果。

说它们普通,是因为这三份混凝土,强度为C30,是十分常见的建筑用混凝土强度;但它们又不普通,因为这些C30混凝土将用在一面特殊倾斜角度的墙体上,既要保证浇筑时的流动性能,又要保证它们的抗裂性能。

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文体中心,其屋顶、墙面大部分设计为波浪形状。在展厅里,一个立体模型生动展示了文体中心这个单体建筑面积达到8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墙面部分倾斜,有的地方与地面夹角达到了75度;屋顶全部是不规则设计,高低起伏形如波浪。这些高低不规则的地方,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曲屋面”,全部采用混凝土浇筑。

“不规则形状的墙面和屋顶,要求混凝土的流动性要好。但流动性强的混凝土,抗裂性能又会下降。”具有丰富混凝土施工经验的项目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孙春明,在项目研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如何让两者得到平衡?任务落在了项目部试验室几位年轻人的肩上。

这几位年轻人,和项目上大多数同事一样,都是第一次接触房建工程。作为试验室主任,毛勇比任何人都着急:“孙总提出的大流动性混凝土开裂问题,也是我们试验室所担心的,而且大型屋面结构浇筑混凝土,更容易开裂。”

在试验室一开始的解决方案中,大伙儿试图通过增加配筋和降低混凝土收缩来控制混凝土开裂,但收效甚微,大流动性混凝土均匀性差和易开裂的问题仍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毛勇向二航局六分公司检测中心和二航局所属武港院发出了求救信。

六分公司检测中心长期致力于工地试验工作,积累了大量混凝土浇筑施工经验;武港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经过三方技术人员多次交流和探讨,一种被称为“聚丙烯纤维”的材料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理论上来讲,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的聚丙烯纤维,就能减少或防止混凝土在浇筑后产生裂缝、裂纹。”毛勇说。

6月初,毛勇和武港院技术人员一道,来到项目部20公里外的混凝土拌合站。他们决定试拌三种类型的混凝土来验证“聚丙烯纤维”的作用:普通C30混凝土、添加了聚丙烯纤维的C30混凝土、添加了膨胀剂的混凝土。

“添加了膨胀剂的混凝土同样可减少或防止开裂,这里添加这种配合比混凝土,可以更好地检验聚丙烯纤维的效果。”毛勇解释。

在为期四天的试拌中,毛勇带着试验室的小伙子们对三种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状态进行了仔细观察和验证,它们的塌落度、流动性等各项指标均符合现场施工要求。

三种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样品很快被运送到了模拟施工现场,在这里,一面几平方米的不规则斜坡,正在等待“施工”。随着“哗哗”的混凝土“现场浇筑”和后期验证,在浇筑成型的墙面中,添加了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抗开裂性能更好。

然而,在随后的几次模拟施工中,添加了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却出现了“懒惰”情绪,不愿“流动”了。

经过试验室几次摸索试验,原来,聚丙烯纤维是一种长约1.2厘米的线条般的材料,虽然它能起到防止混凝土开裂的作用,但如果添加多了就会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在前几次的配合比试验中,为了让混凝土抗裂性能更强,试验人员逐渐增加了聚丙烯纤维含量,所以就出现了混凝土不愿“流动”的情形。

试验室人员再度赶到拌合站,经过多次调整,最终确定每立方米混凝土添加0.75公斤的聚丙烯纤维为最佳配合比。

但这个配合比生产出来的混凝土,仍然不能用在施工现场——它还要过最后一道关卡,抗裂指标。

这也是毛勇焦灼等待的结果。

华中科技大学检测试验室检测结果显示,项目部试验室添加一定量聚丙烯纤维的C30混凝土抗开裂性能完全合乎标准。添加了聚丙烯纤维的C30混凝土,第一次浇筑在文体中心三层左侧曲屋面。

这个“单体8万方”的不规则结构,最终被一群从未接触过房建工程的小伙子征服了。都说无风不起浪,但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文体中心的建设中,中交二航局的建设者们演绎了“无‘缝’起‘浪’”的新故事。(向代文)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