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项目管理提升

首页 新闻中心 专题专栏 项目管理提升

数字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4-02阅读次数:

数字本是一种符号,但被赋予意义后它将承载着记忆。“17天”快速进场、“15小时”紧急抢险、“85天”从基础到封顶……这些“数字”的背后,凝聚着中交二航局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军山校区项目建设者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也代表着一件件平凡坚守的工程故事。


“17天”快速进场

走进项目办公区,映入眼帘的便是整齐划一的蓝白色箱式板房,两侧有绿植景观作为点缀,旗帜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扬。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

进场之初,业主要求在项目举行开工仪式,同时现场要满足办公、生活的硬性条件。距离完成目标仅有17天时间,时间紧迫,容不得有半点犹豫,项目负责人吴淼立即带领团队核心成员提前介入,以一张平面图、一片荒地为起点,对现场进行全面勘察,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没有电,施工就无法快速展开,项目部便与当地村委会协调从居民区临时接电,从就近项目迅速调拨一批配电箱投入使用,第一时间解决现场用电需求。为确保工期,项目部采用多点作业、平行施工的方法,按照从北往南的方向推进,“只要有工作面,就马上安排队伍上人。”生产管理部部长张强说道。

而天气也在“烤”验大家的耐力,头顶烈日直射,现场人员的衣服常被汗水浸湿又被晒干,皮肤也晒得通红黝黑。但大家依旧不停地辗转在各个施工点,测量放线、商讨方案、巡查验收等一系列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没有地方休息,大家就搭着凳子眯一会儿,然后又回到现场继续监督施工。”施工员高爽说道。

天色渐暗,现场依然灯火通明,作业人员忙碌的影子被逐渐拉长。历经数个日夜的精工细作,项目部圆满完成8000平方米临建全面布置任务,为施工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15小时”紧急抢险

六月,武汉迎来梅雨季节,项目处于土方施工阶段。由于项目所在位置地势北高南低,一遇到降雨,雨水便会顺着地势集中流向低洼处,导致南部区域容易形成大大小小的积水坑。

为应对强降雨,项目部提前制定防汛应急预案,实行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加强基坑巡视工作。通过在基坑内布设集水井、做好排水沟等措施,将水位控制在安全标准范围内,并配备水泵设备持续性抽水。

夜晚9点,已经持续了一天的降雨没有减缓的趋势,反而开始下得又急又猛,这让处于最南部的A6号楼的基坑水位急剧上涨,抽排速度赶不上雨水涌入的速度,眼看就要将基坑淹没。

负责巡视的张强和安全员杨雷发现险情后,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成一支防汛青年突击队赶往现场。

“当下之急是要把基坑里的水抽排出去!”在判断现场形势后,吴淼立即让队员们调来机械设备。在挖掘机和现场人员的配合下,6台新增的抽水泵被放入基坑内开始运转。

由于雨势过大,大量泥沙顺着雨水不断灌入原有的排水沟,多处堵塞严重导致排水不畅。队员们便卷起裤腿,手握铁锹,将泥沙、垃圾等杂物挖出铲净,并沿着流水方向开挖多条临时排水沟,提高抽排效率。队员们还利用提前准备好的沙袋,用铁锹堆起一圈坚固的围堰截流、挡水。

雨还在下,大家都不敢有任何松懈,值守人员在现场彻夜奋战,一听到哪里有淤堵就会立即冲过去。

次日中午12点,水深终于下降到了安全高度,大家松了口气,这场持续了15小时的抢险也得以告一段落。

“85天”从基础到封顶

“武汉,每天不一样”是武汉城市形象口号,而“华科,每天不一样”则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军山校区项目形象变化之快的真实反映。

结合工期紧、队伍多、协调难的实际情况,项目部推行工区网格化管理,将现场划分为4个工区并设置工区经理,实行多点、多面、多工序平行施工。

“每个工区都有自己的责任范围和目标,由工区经理负责统筹管理。每天工区经理和项目经理开碰头会,根据进度需求,匹配和调整作业人员数量、材料、设备等。”项目副经理黄超解释道。

如此模式下,各工区由专人点对点管理,项目资源利用更加集约高效,施工节奏调整更加合理。同时,项目部内部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促进各个工区形成争创先进的氛围。


由于项目主楼单层建筑面积大,在施工高峰期模板、木方、盘扣等材料出现了“排队”等待塔吊吊装的情况。为避免材料“掉链子”,项目部合理安排工序穿插施工,及时穿插吊装,避免出现“人到材料未到”耽误工期的局面。

随着进度的稳步推进,项目掀起大干快上热潮,高峰期现场多达850人。现场塔吊旋转、机器轰鸣,每天都大变样,A1号楼仅用85天就实现了从基础施工到全面封顶的突破。

这里还有坚守岗位“311天”、“20000步”丈量平安、相隔“1500公里”的思念、目标产值完成率“103%”……正是这些数字的点滴积累,汇聚成了项目建设的“100%”。(刘喜燕)

上一条: 没有上一条
下一条: 工地多了双“电子眼”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