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项目管理提升

首页 新闻中心 专题专栏 项目管理提升

把“碳化”做成标准化

发布时间:2024-03-12阅读次数:

“‘碳化’厚度达标,纹理清晰,色泽与老建筑完全一致。”中交二航局西昌历史文化名城有机更新项目技术负责人卢蜀峰指着一堆“碳化”完成的西部铁杉木方激动地说。

中交二航局承建的西昌历史文化名城有机更新项目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以古建筑修复更新、拆除复建为主要施工内容。其中,仿古建筑施工专业性强、工程量大,涉及的木材繁多,工艺复杂,部分工艺还没有行业标准规范,尤其是木材“碳化”处理工艺的突破,曾一度让项目团队焦头烂额。“‘碳化’处理工艺内部无先例,行业无标准,只有硬着头皮摸石头过河。”卢蜀峰清晰记得当时的窘境。

木材“碳化”处理是通过对现代木材进行碳化做旧处理,使其达到返古、仿古效果的一项工艺,也是目前国内仿古木结构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工艺。西昌历史文化名城有机更新项目有木结构古建筑250栋之多,大量的“碳化”工艺让这个古建筑“新兵”团队顿感“两眼一抹黑”。查阅大量资料后,项目团队发现“车间烘烤、木炭炙烤、明火灼烧”是古建筑“碳化”工艺最为常用的三种工艺,其中,车间烘烤成本高,木炭炙烤场地需求大且不环保,而明火灼烧是项目团队集体论证通过的最佳工艺,大家一致认为该工艺简单,就像菜市场“喷火器烧猪皮”一样,工艺相同、工具相同,一看就会,施工也高效。

项目团队面临大体量、短工期的进度压力,确定工艺后他们就快速组织西部铁杉木方材料进场“碳化”。却没想到,一堆堆“碳化”木方进入施工现场后,却被大批量的“退货”了。“‘碳化’颜色太深,结构强度不够。”“‘碳化’深度不够,耐久性偏低……”在项目团队眼中如此“简单的工艺”却被大量退货,这让卢蜀峰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解决这项国内尚无成熟施工技术行业标准的“碳化”工艺难题,项目团队专程请教了四川邛崃、大邑、都江堰等三地的三位古稀老木匠“掌墨师”,老师傅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材料太潮(湿)了,要么就烧过了,要么就烧欠了,水分、火候都要控制合适才对头。”

原来,项目部“碳化”木方被退货的主要原因是忽略了对材料水分的控制,“碳化”木材水分应严格控制在15%以下,否则无法满足施工要求。而木材碳化做旧过程中,碳化时间越久,则深度越深,色泽越黑,木结构的受力越差;而碳化时间不足,则深度不够,色泽偏浅,达不到仿古、防腐、防虫的效果。

找到了症结所在,卢蜀峰并不敢大规模开始碳化,而是在严格控制进场西部铁杉木方水分的基础上,反复做“破坏性试验”,对原有仿古木结构的柱、梁、枋、椽等木材进行拆除、截面,并以此为样品,反复对各个部件进行“碳化”试验,观测木材的纹理、色泽,力求与原建筑深度融合,达到“以新乱旧”的效果;深刻吸取教训,在水分达标的基础上,严控“火候”,以部件截面的“碳化”深度为参考,反复测量、摸索、研究数据,最终将“碳化”的最佳厚度定格在了2至3毫米之间,让项目“碳化”工艺的厚度有了量化指标,这也给纯粹凭“手感”作业的工人定了“标尺”。

为了把落下的进度赶回来,卢蜀峰及时在施工现场打造“碳化”工艺“样板间”,把十余个作业面的四十余名“碳化”工人集中在样板间进行“碳化”工艺培训,让“碳化”作业迅速实现批量化、标准化作业,在进度攀升的同时,也完全消灭了“退货率”。

“‘碳化’工艺的突破,为我们打开了古建筑领域的新天地。”卢蜀峰说:“一切只是开始,在没有标准的地带,我们就要努力打造标准、成为标准。”(胡汉东  陈涛)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