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文化故事

首页 二航文化 文化故事

荒漠戈壁筑飞虹——新疆依若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纪实

发布时间:2022-08-31阅读次数:

经过五年奋战,一条宽阔平坦的通衢大道在群山沟壑之间蜿蜒绵亘,一座座雄伟壮观的桥梁在祖国西部巍然屹立。

8月30日,由中国交建投资建设、中交二航局参建的新疆依吞布拉克(新青界)至若羌高速公路(简称“依若高速”)通车运营。依若高速从此也成为继G7线京新高速、G30线连霍高速之后,进出新疆的第三条高速公路大通道。

飞沙走石、强光辐射、风霜雨雪、高寒缺氧……全长294公里的依若公路穿越了阿尔金山和罗布泊两大“无人区”。视野中荒无人烟,几乎全是荒漠、戈壁和山脉……这就是依若高速建设面临的环境。2017年初,二航建设者们挺进阿尔金山,艰辛鏖战,用智慧汗水开辟出这条西部大通道。


攀登!勇当阿尔金山“开路先锋”

高空俯瞰,阿尔金山脉就像刀刻一般,褶皱万千,一座座山峰棱角分明。它们形如遮天蔽日的屏障,横亘在新疆东南的出疆要塞上。这片神秘区域,曾被外国探险家称为“亚洲干旱中心”“不毛之地”“死亡之地”。

2017年7月,45岁的依若高速四标测量队长刘晓鹏带着13名刚出校门没多久的年轻测量员,踏上跨越阿尔金山的征程。他们要在这未知的地域,翻过连绵山脉,测量出工程施工需要的所有数据。

阿尔金山表层由一层浮土和风化的岩浆交织而成,角峰突出,密布着大小不一的石块砂砾,松散而又锋利。没有支撑点,没有可以抓握的植被。一步一滑,即使爬到高处,也随时有可能摔下来。“有些看似很坚硬的石块,可手一拔就出来了。”没有下脚之地就用手扒出来,没有通道就用脚踏出来,刘晓鹏把大家分成六组,交替前行。每组两人,一人开路,爬上山顶,放下安全绳,一人背仪器测点。这根安全绳,就成了大家握在手中的“生命绳”。

在这批测量人员中,有过当兵经历的晏伶俐身体素质最好,由他开路。但这一次刘晓鹏决定自己走在最前面。当他一步一滑,耗尽力气爬到半山坡时,发现脚再也找不到借力点,光秃秃的山体上也没有任何可抓的植被,身后就是悬崖。吓出一身冷汗的他,只能像八脚章鱼一样,紧紧扒着脚下仅有的支撑点,随着体力逐渐耗尽,双腿也开始发抖。晏伶俐眼看不对劲,赶紧另找一条路径,爬到山顶放下安全绳,迅速将刘晓鹏拉了上去。晏伶俐说:“感觉就是捡回了一条命。”

大山里GPS信号很弱,射程最远只有500米。有时为了寻找信号,测一个点一座山要爬几个来回,上上下下爬几座山。平均下来,他们每天都要爬十几座山。

在刘晓鹏印象中,大伙不是在爬山,就是在下山。受伤是常事,有时看到石头上的血,才知道又受伤了。尽管如此,他们从未想过退缩。最终,两个月时间,44.2公里,他们测了两个来回,实际徒手爬越直线里程超过180公里,复核了所有地形地貌原始数据,标定出2210个中线桩位,为项目正式施工奠定了重要基础。


开拓!无人区上演“愚公移山”

“架桥机过跨注意受力检查,注意落梁精度控制……”2021年7月13日,在群山连绵、戈壁荒凉的阿尔金山脚下,依若高速4标负责人刘勇对施工人员们叮嘱道。

这一天,依若高速重要控制性工程——巴什考贡特大桥成功贯通。该桥全长1402米,连接巴什库尔干一号隧道和巴什库尔干二号隧道。“2017年7月进场时,大家都觉得在戈壁滩上架桥没啥难的,可拿到设计图时才发现这1.4公里桥梁的建设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刘勇说。

从高空俯瞰,巴什考贡特大桥像是被包围在V型山谷之中,平均海拔3400米,山势陡峭,没有设备进场的道路。按照设计线路图,特大桥一端紧邻红柳沟,两侧要衔接两个隧道,然而,这段线路跨越多个山包,根本无法施工。

2018年4月,刘勇多次组织人员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便道修建南挖北填,桩基施工同步进行”的方案。红柳沟是一条雨水冲刷而成的河沟,大型设备无法从这里进来,只能靠人工挖掘开道,并辅以挖机清理。“南挖”是从红柳沟入口处开始挖掘,“北填”则是用南挖的沙石填高靠近巴什库尔干二号隧道的V型沟。建设者们花费半年时间,进行了7万多立方米土方开挖和填筑,开拓出40余公里便道,长度相当于大桥长度的近30倍,终于打通特大桥施工的堵点,确保了物资材料顺利进场。

彼时,桩基施工难题接踵而至。在特大桥施工线路上,还分布着数座山峰。其中0至19号墩桩位大多处在山腰上,尤其是4号墩桩基所在位置,山高已超过桥面设计高度,必须得把山的高度“降”下来,才能把桩基打在“降高”后的山顶上。

“那就让桥坐在山头上!”刘勇这样跟大家打趣道。然而,这并不是开玩笑,这个想法团队已经酝酿很久。

在经过相关方多轮科学论证及详细技术安全准备后,大家的行动开始了。为了能把4号桩基打在山顶,项目部通过开挖2万立方米土石,将凸起的山头变成了“平头”,整整让山变矮11米。由于桩基施工位置多在山腰,十分陡峭,旋挖钻机根本就无法进场,只能以挖孔桩的方式施工。2020年8月13日,采用挖孔爆破工艺施工的109根桩基全部完成;9月15日,巴什考贡特大桥全桥200多桩基全部浇筑完成。

就这样,通过“愚公移山”的方式,项目团队打通特大桥施工便道,开辟出桩基的作业面。2021年7月13日,巴什考贡特大桥成功贯通,它就像一道飞虹横跨山岭之间,与隧道相接,让戈壁滩不再荒凉。


掘进!攻坚高寒高海拔特长隧道

巴什库尔干二号隧道,海拔约3100米,是依若高速全线的“卡脖子”工程,属于高寒高海拔特长高速公路隧道。隧道地质复杂,前期勘测显示存在一条破碎带及三处裂隙发育区,为隧道掘进带来巨大挑战。

2016年8月初,依若高速4标前期人员面对山势陡峭、地质复杂的隧道施工位置时,心里有些没底。大家普遍担心的是:这条穿越阿尔金山的4.7公里隧道,按照传统爆破作业不但劳神费力,还会延误工期。

2018年4月8日,巴什库尔干二号隧道出口端右洞正式开始施工。6月23日,是隧道动工整整一个月的日子。凌晨1点,依若高速4标技术主管张寰宇还在本子上写写算算,嘴里念叨着“爆破炮孔122个,装药233公斤……”之类旁人听不明白的话。

原来,该隧道开工以来,已累计掘进90米,距完成月度计划还有30米的差距,照这样下去肯定完不成既定目标。张寰宇正在对项目使用的全断面法光面爆破工艺进行分析。他发现,施工单个循环18小时,其中通风降尘、出渣、初支工序耗时占60%,对隧道进度的影响相当严重。

发现了问题,张寰宇就开始查阅大量资料,“聚能水压爆破工法”引起了他的注意。现有方法爆破后隧道内会产生大量浮尘,而聚能水压爆破能凭借水雾有效降尘改善施工环境,还能借助水的力量提高工效。

想到就付出行动,他开始与同事们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开展对比总结,最后将理论成果报给项目部领导。聚能水压爆破工法开始在该隧道试用。

此工法须在炮眼底部装水袋、中间安置聚能管、炮孔堵炮泥,安装过程通过调整聚能管安装角度,使爆破时炮眼内的水袋在高压下产生如“水刀”般的水契,从而高效切割岩层,实现爆破面平整度大幅度提升,节约初支时间。

聚能水压爆破技术集聚了能爆破、水压爆破、光面爆破三者优点于一身。实践证明,该技术大大减少炮眼开凿数量、用药量和碳排放量,进一步提升了隧道掘进速度、质量和成本管理效益,同时其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更有利于生态保护。


刻苦!践行“风滚草”精神

“这里不但没水、没电、没信号,还要遭遇沙尘暴……”2017年5月,依若高速5标党支部书记孙春雷带着17名同事,先后通过火车和汽车辗转到现场时,眼前的荒凉超出想象:项目驻地位于5标线路中间的小镇上,标尾接连若羌县,其余绝大多数区域都荒无人烟,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让人窒息。

比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人心不稳,最让人头疼的是5标170公里战线的施工组织,以及庞大的后勤保障。尽管面临一堆棘手问题,但项目党支部依然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我们要学习风滚草顽强生长的精神,通过持续攻坚和忘我工作,取得胜利。”支部大会上,孙春雷这样鼓舞大家。

会后,项目班子又聚在一起“研讨”,并结合兄弟单位施工管理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截断式”承包和“捆绑式”管理办法:即通过分段将路基、涵洞和小桥等项目打包给协作班组,并派专人跟踪督导。此举进一步激发了班组主观能动性,通过其内部协调整合,让进度质量更有了保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时任项目负责人刘宜全回忆说,“当时一工区环境特别恶劣,个别队伍工人住在‘地窝子’里面。面对困难,班子成员和管理人员没有退缩,纷纷要求到最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大家深受感染,战天斗地的劲头更足了。”

“这里所有建筑材料和生活物资,包括每滴水都是通过315国道运进来……”为保证材料不断供,项目副经理尹光盛很难睡个踏实觉。在内地,钢筋水泥足不出户就有供应商送货上门,最多在省会城市就可以搞定,而在这里许多材料却要跑到青海和甘肃才能采购到手。

项目部结合自然环境恶劣、运输路程远需多次周转等特点,提出了供应预警机制:在随时了解和掌握各工段钢筋、水泥和模板等材料耗损情况的同时,工程部协助物资部提前一个月制订采购清单;在遇到大宗物资采购时,提前半年在专门的采购平台上招标。

“在关键物资器材运输中,我们都会派人押送,一点都不敢大意……”物资部长陶超面对一趟趟“苦差事”毫无怨言,平时灰头土脸不说,饥一顿饱一顿也是常事,“针对节假日315国道可能实行管控,我们都会打好提前量、制定备用方案。”

“风滚草”精神,正在被每个员工践行着。前期施工中,测量人员多次迷路,并遇到狼的尾随,为自保他们通过火把和车灯进行驱赶;当沙尘暴把刚划定的路基掩埋后,项目部就组织作业队伍扒开重新划定……

经过不舍昼夜苦干,施工便道铺设、拌和站建设、班组工人和机械设备进场等有序展开,当年就在依若全线实现“开门红”。在施工全程,5标项目一直延续着顽强的“风滚草”精神,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


温暖!深情厚谊挥洒戈壁滩

2018年7月10日,在依若高速4标段项目驻地,如则·阿卜杜热西提正捧着一本项目管理手册仔细阅读,和他一起来到项目部的还有29名来自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同胞。为期两周的时间里,他们陆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项目部规章制度和实用的劳动技能。

“很荣幸能到这样的国企工作,这在以前我是不敢想的。项目部为我们修了专门的院子,会议室、浴室、餐厅都有,还举行欢迎仪式,我们心里暖洋洋的,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如则激动地说。

毕业于新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维吾尔族女孩苏菲亚,与项目部进行了签约,成为二航局新疆片区项目屈指可数的当地派遣员工。白天她是工程部里的技术员,晚上她是汉语教学班的副班主任,负责给维吾尔族同胞教汉语。学习、实践、交流,苏菲亚与大家建立了深厚友谊。2018年9月底,她还获得了一次到二航局二公司总部学习交流的机会。

阿不杜热·苏力,1992年出生的他是少有的能用汉语与项目部同事顺利交流的人。因此,他成了家乡同伴们的班组长,并承担着翻译工作。阿不杜热·苏力刚来时对工程技术几乎闻所未闻,项目试验室混凝土组组长杨晓平负责对他辅导培训。经过学习锻炼,他已经可以将一块重90斤、长550公分、高120公分、宽450公分的大块混凝土,切成12个边长都是10公分的立方体小块,熟称“切大板”。这样的大板,他每天可以切3块。“他已经切成了标准,正常一个熟练工,每天最多也就切4块。”杨晓平说。

就这样,项目部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通过导师带徒机制,帮助大家掌握工程技术,获得一技之长。

有了新疆同胞的加入,项目部变得更加热闹起来。依若高速4标党支部副书记李文武把大家带动起来,开展了民族团结大联欢文艺活动。大家纷纷跳起新疆舞,内陆来的同事们也跟着学习舞蹈。广袤无人区里的小院子,充满了富有民族风情的歌声和欢笑声,成为一片欢乐喜庆的海洋……大家在项目建设中结下深情厚谊,凝聚成攻坚克难的力量。

在依若高速建设中,中交二航局团队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累计安置转移南疆富余劳动力上百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助力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担当!在保护区谱写“绿色赞歌”

依若高速穿过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人迹罕至,生态系统脆弱,环水保等级高,是野双峰驼、雪豹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园。

中交二航局项目部积极响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的“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号召,用智慧在保护区谱写了激荡人心的“绿色赞歌”。

为避免对野生动物活动场所造成破坏,依若高速项目设计团队将项目4标段从315国道向红柳沟靠山体一侧移了将近1公里。为便于泄洪和动物迁徒,设计者有意识地将沿途72个小涵洞改成了多个4米×4米等不同规格的大涵洞。

考虑到4标第3工段是野生动物的主要活动区,项目部积极推动设计变更,在该地域新增了3座大桥。在施工中,项目部还对陡峭边坡、菱形桥礅、沟壑涵洞进行减缓坡度、软化菱形线、沟壑填埋等技术处理。比如,考虑到动物迁栖经过的喀拉萨依二号大桥7号墩距地面较高,且整个桥墩呈菱形状,首先降低了桥墩坡度,并对线形进行软化处理,这样让动物的活动和迁徒更加方便。

据统计,依若高速4标在报请上级相关部门同意,及时进行设计变更后,先后对12处陡坡、7个菱形桥墩和21条沟壑进行了技术处理。一切,旨在为野生动物让路。

阿尔金山无人区极度干旱,在项目部《乌尉项目环评工作报告》上,对施工地域所有河流、湖泊和动物饮水点都作了标记,并要求绝不能与当地动植物争水,更不允许污染水资源。这里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均是用水车从36团和米兰镇拉过来,节约用水和废水循环利用成为项目部的大事。

巴什库尔干二号隧道出口地势非常陡峭狭窄,为收集和处理废水,项目部依山就势修建了三级沉淀分离池。项目部首先将污水进行三级沉淀分离,然后再进行酸碱中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污水”,可用来浇筑和喷淋预制构件、冲洗地板和厕所等,成本虽然增加了,却最大限度保护了土地资源不受污染。


迎风冒雪,直面狂沙。五年间,中交二航局建设者们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历尽艰辛鏖战无人区,迎来依若公路通车时刻。这条凝聚着建设者汗水与奉献的高速,就像腾跃于荒漠戈壁的飞虹,将以其独特魅力,融入新疆交通强国高质量发展的大潮,在祖国澎湃前行的征程中闪耀出璀璨夺目的光彩。(杜才良 靳杰 李琴 褚刚 刘新梅)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