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文化故事

首页 二航文化 文化故事

新人主播大桥“历险”记

发布时间:2024-11-05阅读次数:

“直播间的小伙伴们,本次活动就到这里啦!我是主播谢楠,我们下期再见!”10月21日,我缓缓按下结束直播的按钮,屏幕右上角“3.6万人看过”的字样,不经意扫入视线。

“这场准备月余的直播‘战役’属实难忘,一次紧张刺激又温暖的旅途。”我合上笔记本。

去施工现场挖“好点子”

第一次走上大桥,第一次爬安全梯笼。在离地60多米的江心洲引桥公路层,看着自己离地面越来越远,只觉得越发腿软。

同行伙伴对我展开了“前后夹击”的包围式保护,踏上桥面的那一刻,江心洲的风景一览无遗。

“对面就是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也是我们中交二航局参建的项目。”中交二航局四公司品牌文化部经理助理王昊指着不远处说。他告诉我,发散性思维非常重要,不仅要介绍这座桥的基本信息、建设意义,还要结合当地文化底蕴来丰富直播内容。“这样的思路其实在新闻写作方面也很适用,把建设过程用故事语言讲给大家听。”

从江心洲引桥到大桥南主塔,一路走过,越来越多的专业术语不停地刺激着我的耳膜:

“有砟轨道和无砟轨道有什么区别?”

“分离式移动模架与上行式移动模架、下行式移动模架有什么不同?”

“钢混结构的桥塔到底有什么特殊性?”

……

看着他脱口而出的各类专业词句,从容地列举公司参建的常泰长江大桥、张靖皋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项目的不同特点,不由得心生敬佩。

现在的我,更像一个随身笔记本,记录下提出的一切“好点子”。在现场的每一步,每一段对话,都在不断打磨直播的文本,一套比较完备的大纲就这样诞生了。

在反复推敲中找“新路子”

直播前三天,我再次踏上了前往马鞍山的列车,做最后的准备。

那是绝对充实的三天,拍摄预告、科普视频,制作预热海报,确定直播流程,调整文本、测试信号、准备礼品,对接采访人员、进行直播彩排……

现实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要不要去江面,能不能上塔顶,怎么调整参观点位,如何介绍更加新颖,直播小团队前前后后设置了4条备选路线,推翻又重来,306米高的塔顶我爬上去了两次,不断刷新着“新高度”。

直播前一天,流程才最终敲定。项目部也非常重视这次活动,项目书记宋春辉全程为直播小组保驾护航,邀请了上一场的主播于宇师兄,不远千里从广西赶来指导:

“不用那么紧张,直播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一定可以顺利完成!”看我还在紧张背词,他把上场直播的经历讲给我听。

直播环节十分紧凑,只有亲身走过一遍,才能更清楚什么点位该干什么事。“走现场顺过一遍,心里才稍有了底气。”第一次彩排后,我深有感触。

以百分百精力练“稳性子”

直播前,我每天都会对着镜子、拿着手机模拟直播流程,睡前的最后一句话:“我们下期再见!”睡醒的第一眼就是“哈喽大家好!”

10月21日,直播当天,我凌晨4点就醒了,拿起散落在床上的稿子开始背诵,在房间来回踱步,紧张到根本睡不着,就这样眼见着窗外的天一点点泛白……

直播前一个小时,我们还在进行科普短视频的拍摄,同时还有上船通道的修整和焊接,紧张地迎接直播的开始。虽然直播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收音设备接触不良、手持稳定器电力不足等等,但好在直播小团队及时调整,相互配合,好不容易地完成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直播。

直播前:“我真的可以撑起这场直播吗?”

“我为什么要接下这么重的任务?”

“万一问出啥问题怎么办……”

我比大家更先怀疑我自己,但当直播开始的那一刻,我想到的是把二航人建设的中国桥稳稳当当地展示给大家看!

站在桥头看着船舶向远方驶去,这座世界上首座双主跨超千米的三塔钢桁梁斜拉桥,记得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工程建设者,记得我所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谢楠)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