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控细节,是为了使品质更过硬。”地下综合管廊具备管线入廊条件,项目技术主管李梦轩有种自豪感。
中交二航局负责实施的中山管廊项目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新区起步区,包括综合管廊、道路和隧道三部分。综合管廊总长9.2公里,断面长11.35米、高4.5米,由339个独立现浇矩形节段拼接而成。
地下综合管廊防渗止漏事关重大,安装在接缝处的密封止水带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在试验段施工时,尽管操作人员全程认真精细,但安装就位、浇筑混凝土后,李梦轩还是发现,预埋在管廊底板上的止水带发生了细微跑位。慎重起见,下一道工序随即被叫停。
项目团队进行了技术质量总结,没多久,一条宽350毫米、厚10毫米、周长33米的新止水带被运到现场。从横截面上看,它中间鼓、两侧低平,就像一只“小飞碟”。班组长罗明杰指着止水带中间拱起的部分分析:“这是‘飞碟舱’,要最大程度发挥它的弹性,才能最好地保证接缝的防水效果。”不过,罗明杰同时认为,只是个别部位出现跑位,且止水带中心圆环与理论定位中线偏差仅有2毫米,可以通过自身的弹性形变自动弥补,定位安装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事。
但李梦轩却投了“反对票”:“综合管廊就像深埋在地下的‘潜水艇’,不允许出现任何风险,哪怕只是2毫米的偏差,也要重视。”提高止水带安装定位精度、改进技术工艺必不可少。
可是,止水带由钢塑复合材料制成,往管廊节段构件上安装时,既不能钉,也没法焊,原本就不容易,要更加精准,工人们连说做不到。查询资料,也没有更好的经验和办法。
一筹莫展之际,李梦轩走到项目1号桥工段塔吊安装现场。他注意到,塔吊基础节段靠地脚螺栓锚固在地面塔吊基础上,但却高达6米,直接安装定位十分不便。只见安装人员见招拆招,先将地脚螺栓安装在一个50厘米高的定位架上,再将定位架与塔吊基础焊实,用混凝土将其与地脚螺栓整体固定。最后,拆去定位架,露出螺栓头,换上同样截断面的塔吊基础节段,就可以顺利拼装下一节段了。
思路一换天地宽。这“它山之石”启发了李梦轩:“对呀,咱们也可以将止水带固定在‘定位架’里。这样,只要‘定位架’位置定准了,它也就全程正位了。”参照这一思路,项目技术团队随即改进、完善方案:先为止水带量身打造一套定位模板,再用混凝土将止水带“镶嵌”在固定模板里。李梦轩说:“这一次,咱们要让‘小飞碟’全程‘立正’、‘长’在底板上。”
新安装工艺就此出炉,一切有条不紊。测量复核管廊节段规格,设计制作定位模板,为了提高工效、降低成本,技术人员又将模板优化成可灵活匹配、重复周转的“积木块”,在试验段管廊底板上,试拼调试成型。
本该水到渠成,谁知校模时,稍不注意,又险些擦伤了止水带。
作业人员赶紧将模板送回车间圆角和打磨处理。经过精修的模板再次安装到位,离胜利也更近一步。在李梦轩面前,随着混凝土缓缓注入,33米长的止水带被精准、平顺、完整地包埋、“铸接”在管廊底板上。“小飞碟”全程再无偏移。
两天之后,混凝土凝固后拆模,质检人员出示了检查结果:止水带中心圆环与节段接缝中心线完全重合。这意味着它能起到最佳的防水效果。(田旭华 易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