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文化故事

首页 二航文化 文化故事

会“呼吸”的立交桥

发布时间:2022-12-12阅读次数:

在深圳,有这样一座神奇的立交桥,它能像海绵一样“呼吸”。“下雨时,它可以引导雨水流至桥下;晴天时,又可以为绿化带提供水源。”中交二航局深圳盐港东立交项目经理杜修荣介绍道。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能够有效应对强降雨,确保城市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2016年,深圳市获批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作为深圳交通建设领域的标杆工地,盐港东立交项目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融入项目设计细节与施工环节。

传统市政桥梁的桥面排水设施大都安装于桥梁外部,人们经常能在桥墩上看到一根根连通上下的排水管,时间长了,雨水还会沿墩柱漫延而下,留下水迹斑渍。为了保持桥墩美观,实现桥面雨水搜集再利用,项目部在设计之初就将排水管道布设在桥墩内部。这样,墩柱上的“青筋”就变成了内部的“血管”。桥面雨水通过集纳系统收集后,通过藏身于桥墩中的粗壮管道引流至桥墩底部。

桥墩外观水渍问题解决了,但是集中搜集的雨水该如何处理呢?这让项目技术负责人陈超有些苦恼。原来,盐港东立交桥地处沿海山地,原始地貌地表坑洼不平,一下雨,雨水就四处横流。如果遇到台风、暴雨等天气,更让人糟心。滞留不去的雨水,在桥底下形成大大小小的“积水潭”,严重影响路面交通和道路整洁美观。

每年到了雨季,深圳城市排水系统面临很大压力。怎样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为城市排水系统减“负”,避免内涝?陈超冥思苦想、几易方案。为了充分发挥立交桥及其附属设施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他们四处取经。

让立交桥变成会“呼吸”的海绵成为大家的共识。项目团队在桥下挖出2米深的水沟,先后填入素土层、穿孔收集管层、砾石排水层和种植土层,构建多层结构的“海绵”体。从桥面引流下的雨水,依次经过种植土、排水层,最后被收集管吸附和储存起来,形成一个生态“蓄水池”。天气干旱时,收集管里的雨水便会自动渗透到干旱的上层土壤,为绿化带植物根系提供水源。“粗略计算,仅此一项措施就可以节约50%左右的日常绿化养护用水。”陈超骄傲地说。

在桥墩底部还设置了溢流井。当来水量超过“海绵”的容纳量以及绿化所需水量时,才会通过溢流井将剩余雨水排入城市雨水管网。

一场中雨过后,立交桥上和桥下都没有积水。“等到项目绿地全部建成后,将更好地发挥调蓄、灌溉、渗透功能,实现立交桥与大自然同呼吸。”杜修荣充满期待地说。(易炳亮 班品木)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