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航文化

shipping culture

二航文苑

首页 二航文化 二航文苑

老杨的码头情

发布时间:2020-12-09阅读次数:

老杨本名杨瑞革,出生在1950年代末,大半辈子都在湖北沙市码头附近工作、生活,见证了这座百年码头的兴盛没落和复兴。

沙市素来商贸繁荣,是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到1985年,整个沙市沿线有大小71个码头,是全国十大港口之一,轻纺工业在码头区域内,就有棉花机械厂、活力28厂,包括干货市场、粮油市场、水果批发市场都在这里,俗称“小上海”。

老杨说他自己是“老码头”,家人在白云机电上班,朋友老姚在活力28厂当车间主任,而他自己在荆江暖水瓶厂里干运输队长。



“那时候,这儿还是一条河沟,也是长江的支流。我跟朋友经常在河里游泳。”走在正在修缮的老厂区,老杨不停张望着每个角落,经过两栋高耸的厂房,他指着窗台生锈、玻璃残破的办公楼说道,“这是我们当年的办公室。”

上世纪90年代,趁着“下海”热潮,老杨也跟朋友一道开始做起了生意。“衣服、鞋袜、日用百货都批发过,最远的出口过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不管走到哪,沙市码头始终是老杨的“根据地”。

老杨清晰地忆起,他和朋友们无数次从沙市市场拉上货,经汽渡跨江南下,直抵云南边境。长期跑运输,饥一餐,饱一餐是常有的事,伴着老杨穿行在路途上的除了满车沙市产的商品,还有荆州本地的公安锅盔,这种干馍取料麦面精粉,辅以油盐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十分耐放,拿之即食,适合长途货运食用。

本世纪的头十年,随着沿江港口的不断发展,原来狭小、拥挤的老港区逐渐没落。由于污水直排长江,威胁长江的生态安全,“大杂烩”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随着批发市场的萧条,老杨也不愿再奔波,他选择留下来看守老厂房。



2019年3月,经过地方政府的反复酝酿和筹备,荆江沙市段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正式启动,改造长江岸线2公里,打造成集文化展示、创意工坊等6种功能为一体的长江商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老港区内包括老杨工作过的80多栋工业厂房、民俗遗迹,得以保留。

正在修缮的四层楼高的棉花打包厂,北楼建于1929年,南楼建于1936年,作为荆储棉老字号,这是老杨曾经无数次踏足的地方,更是沙市人集体的历史记忆。为了最大限度保留建筑的原有印象与辨识度,建设者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粗糙质感的砖墙墙面,维持原有窗形,保留建筑的历史印记。同时局部加设钢构件,呼应建筑的工业感。

打包厂开始施工后,老杨就开始了新的巡视任务,每天早晚,他必定戴上安全帽,在厂房周边看看施工进展。“那是夹丝玻璃,是上世纪的老物件,现在市场上早都没货了,难为这些人搜遍全国的仓库,最后搜集到了这种玻璃,还原历史特色。”看到曾经的厂房妥善修缮保护,老杨感慨不已。

前不久,老杨正式成为整个老码头施工厂区的保安班长。随着一栋栋历史建筑逐渐修缮完成,曾经的沙市商埠焕然一新,全新的文旅码头呼之欲出。老杨知道,他的使命更重了。(张云鹏)

上一条: 家乡的烧饼
下一条: 喧闹的荒野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