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隧道内巡查,目前一切正常。”听着手机里传来的安全巡查汇报声,杨双露出了笑容。
深惠城际大鹏支线五工区盾构隧道内,渣土车来回穿梭,盾构管片随电瓶车进入隧道,建设者们忙碌地穿行在场地内,施工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由项目安全总监杨双牵头“自制”的“三网通”承担着盾构隧道的内外联络,为盾构安全掘进保驾护航。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的建设将改变深圳市大鹏新区“手无寸铁”的局面。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五工区负责建设全线最长车站——葵涌站和葵涌站至大鹏站盾构区间。
2024年5月,项目首台盾构机进场,盾构始发进入倒计时。与此同时,杨双也启动了“三网通”的准备工作。
原来,在盾构隧道中,随着盾构不断掘进,隧道内信号强度逐渐减弱,需要搭设“三网通”来保持信号稳定,否则,可能因沟通不及时产生安全问题。
按照前期策划,杨双开始找供应商询价。在多番对比、议价后,最终的价格还是让杨双大吃一惊,“两条隧道安装下来最少也要32万元”。想起项目负责人刘海勇在员工大会上“过紧日子,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动员讲话,杨双硬着头皮再次找供应商“磨”价格,却得到了“已经是最低价”的回绝。
“‘三网通’看着就那几个设备,怎么价格这么高?”杨双连夜上网查询资料,准备弄清楚“三网通”之后再去找供应商砍价。凭借几年前设备管理的经验,杨双很快弄懂了“三网通”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把地面接收的电信、移动和联通信号,使用介质引到隧道内,再传播放大出去,以实现信号覆盖。第二天,杨双又带着设备部部长到其他标段实地参观学习,进一步摸清“三网通”三大构件:接收天线、传输介质和信号传输器的型号和布设方式。
回到项目后,杨双翻出设计图纸,根据隧道的长度和曲度,确定了信号传输器的布置数量和点位。经过计算,在全长1.6公里的隧道内,共需安装1个接收天线和4个信号传输器。随后,杨双又走访对比了周边3家相关设备专卖店。彻底学懂弄通后,杨双萌生了自己“DIY”的念头,如果能自己制作,那根据项目所需的设备清单,仅需4万元就可买齐两条隧道所需的全部设备。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刘海勇的赞同。
随着盾构掘进,“三网通”开始架设。信号传输器、传输介质很快布置完毕,到了最关键的接收天线安装步骤。安装接收天线,既要选择最好的信号点,又不能随意架设,避免对施工生产造成影响。对此,杨双在航拍图上画了12块可架设点位,计划实施“一点一测”。
“就是这儿!”在现场转了半天,杨双通过手中安装有实时观测信号强度软件的手机,找到了最佳的信号点位,顺利架设了接收天线。经过2小时调试,杨双走在隧道内,拨通了刘海勇的电话,报告了这个喜讯:“‘三网通’自制成功了!”
其实,这并非杨双第一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早在去年,他就通过一系列节水措施,降低了项目施工用水成本。项目进场之初,施工用水接入的是自来水。随着生产面扩大,用水量增多,每月不仅花费巨额水费,而且产生了污水。
这个情况很快被以杨双为带头人的“项目部党支部安全文明施工及绿色环保团队”党员示范岗列入了问题解决清单,经过示范岗党员头脑风暴、方案对比,最终决定采用压滤系统,回收污水,循环利用,以减少排放,降低费用。
考虑到压滤系统新设备价格不菲,杨双将目光放到中交二航局所属物资基地和其他项目,通过打电话询问的方式,寻到了一套因部分零件故障而闲置的压滤系统。压滤系统安装落地后,他像挖宝藏一样带着党员、机修工在4米高的压滤系统内上下检查、维修零部件。用时7天,压滤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压滤的清水抵销了部分自来水的使用。
尝到甜头之后,杨双又带领党员相继部署了雨水、河水收集系统。后经对比,施工现场自来水用量较以往每月减少约1.8万吨,降低75%消耗。(蒋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