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创新动态

“点亮”沉井水下取土“盲区”

发布时间:2021-06-02阅读次数:

19年前,在距离常泰长江大桥一百公里外的润扬长江大桥北锚碇施工现场,取土作业正在进行。现任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时任中交二航局润扬大桥项目部总工林鸣搬了个小板凳坐在五十米深的超深基坑中,手里拿个大喇叭,用响亮的声音对周围战战兢兢的工人们反复地说:“在这里挖土作业是安全的,这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过的,我在这里陪着你们一起施工!”而基坑外就是滚滚长江水,林鸣也因此被工人称为“铁人总工”。

19年后,在常泰长江大桥施工现场,中交二航局自主研发的水下智能取土机器人正缓缓舒展肩臂,在岸上操作人员的远程注视之下,将钻头探入沉井刃脚处的粘土层。只见机械臂钻头发动,坚硬的土层很快被打松打散,变成片片土屑,随后被智能吸泥管迅速捕捉吸入。

同样是桥梁基础施工,同样是水下大规模超深取土作业,从“铁人总工”到“智能铁人”,19年间,工程建设者们有了更为强大的支撑。

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江苏常泰长江大桥5号墩沉井首次采用台阶型全钢壳沉井,总高72米,相当于25层楼高,用钢量达到了1.8万吨,为世界在建最大水中沉井基础。沉井如何“沉”?简单来说,沉井就像一个巨大空心桶,下部长满利齿般的刃脚,在自身重力及压重的作用下缓缓沉入江底,并依靠刃脚插入江底河床之下。随着不断把“桶”中的泥土用吸泥管吸出,沉井便越扎越深,也就牢牢“长”在了江心中。如何让这样一个庞然巨物安稳落地,牢牢“扎根”,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取土下沉。

但5号墩沉井仅下沉总深度就有40米,相当于14层楼高,这样的高度下,用传统吸泥管进行水下取土,必然存在着取土盲区,尤其是井壁与河床面接触的隔墙及刃脚周边。传统的陆上沉井施工,这部分盲区的取土还需要将人员和小型设备下放至井底挖土,不仅效率低下,更有因挖掘角度把控不足,造成翻砂涌砂的巨大安全风险。更何况,在水中根本无法将人员下放进行取土,因此,这一直是水下沉井施工的难题之一,是“盲区”更是“禁区”。

为了冲破盲区,中交二航局研发了水下智能取土机器人,利用机械臂搭载水下摄像头和传感器,通过数据形成实时仿真画面,项目部副经理陈建荣和他的同事们无需下水便能远程监控到破土作业的“一举一动”,甚至还可以抽空喝上一杯清茶。智能化机械设备的诞生和应用,让曾经战战兢兢的挖土工人转变为现如今“喝茶取土”的工作人员,也让曾经的盲区不再是“禁区”。

但取土作业的推进绝非一帆风顺,2020年7月28日,已经30多个小时没合眼的陈建荣终于成功迎来了沉井的第二次取土下沉,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一下,他就接到了来自现场技术员带着哭腔的电话:“陈总,不好了!您快来现场看看吧!”

匆忙赶到现场的陈建荣才知道,原来沉井下沉过程中遇到了大型石块。根据前期地质勘测报告显示,沉井下方的土质主要由粗细砂层、粘土层和直径5至10厘米的碎石胶结层组成,可谁也没想到,实际到达胶结层,竟然发现碎石的直径远大于预估数值,甚至有的达到了1米以上!这么大的石头,吸泥管无论怎样也吸不上去。

怎么办?陈建荣决定采用沉井上已有的塔吊加装抓斗的方式对地层的大型石块进行抓取。可这样效率很低,仅有的4台塔吊也远远满足不了36个沉井井孔的清除需求。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对岸同期开始施工的6号墩稳步推进,而5号墩的进度却十分迟缓。陈建荣每天来到施工现场,入眼便是同事们的满面愁容。

为了加快施工效率,陈建荣和同事们一边组织更多设备进场,一边在二航局的技术支持下,创新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取土控制系统,加快取土效率。传统的吸泥管采用人工遥控,吸泥管在哪下放、下放多深、吸土多久等等问题均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不仅效率不佳,而且50米深的水下就如同“黑暗禁区”,根本不清楚吸泥的具体情况如何。吸泥后的地面往往呈现不规则状,如同“蜂窝煤”一般。

而中交二航局自主研发的智能取土系统将吸泥管和龙门吊进行改造,为其加装5个高精度传感器,用于测量高程和重力等数据,将吸泥管变成一根“高精度探针”。每次吸泥前,这根“探针”就会如同蜻蜓点水一般快速对隔仓内25个点位进行测量,结合三维声纳扫测,将收集来的数据传递给系统“大脑”,绘制成了一幅三维立体图,让盲区不再黑暗。随后“大脑”会根据预设的吸泥路径,自动控制吸泥管的吸泥时间和点位,保证吸取后的土层平整规则。

这样的一套智能取土工作流程可以全程无人操控,真正实现了24小时取土工作不间断进行,让取土下沉作业“可控,可测,可视”,将取土效率提高了一半以上。

可是,随着沉井一天天沉下去,越来越接近控制标高,陈建荣和同事们不仅没有得到放松,反而更加紧张了。因为按照设计要求,20万吨级的沉井终沉高度误差要达到厘米级。而5号墩沉井的前期下沉速度最快甚至达到了每天1米以上。依靠沉井上遍布的近370个传感器,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及时调整取土系统参数,小心翼翼地控制取土方量和深度。最后一段时间里,沉井下沉的每一厘米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只要多下沉了1厘米,项目部就会紧急召开会议。这样的会议也被大家称为“厘米会”。

“3,2,1……”陈建荣看着屏幕上沉井实时传输的数据,攥紧了拳头,心里默默倒数。2020年12月28日,随着沉井稳稳停住,牢牢“扎根”,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数据显示沉井最终下沉误差仅为5厘米,大大超过了设计要求范围!

19年来,从“铁人总工”到“智能铁人”,中交二航局建设者们用汗水和智慧“点亮”了沉井水下取土的“盲区”,也让工人们不再胆战心惊,向水下沉井取土下沉施工作业交出了蕴含二航智慧的答卷。(黄树)

企业信箱Enterprise mail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