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

学习园地

党的建设>学习园地

党章,每一个党员都需时刻铭记 这里镌刻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发布时间:2019-03-11阅读次数:

党章,每一个党员都需时刻铭记

这里镌刻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

  

  党的十九大部分修改并通过的新版《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经面世,各地纷纷掀起学习研讨的热潮。对于全党来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行动指南,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此次党章修改,反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成熟,党的建设不断进步和加强,认真思考领会这107处修改,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广大党员在新时代进行新奋斗的重要基础。

  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党的总规范,是党的根本大法。它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规定党的制度和纪律。因为这样的定位,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党章的制定和完善。几乎每一次党代会,都留下了制定或修改党章的记录。党的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二大正式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随后一直在逐步完善丰富。现行党章,实际上是以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为基础陆续修改而成的,在认真总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每次全国党代会都会及时把党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体现到党章中。而十九大修正通过的党章,是最近修改幅度最大,也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党章。

  此次修改,有三个方面尤为重要。首先是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系统梳理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点燃了照亮新时代实践的理论明灯。

  党章的修改,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方略,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都清楚地给出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具体蓝图。

  党章的修改,还体现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不仅把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写入党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明确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这些管党治党的新鲜经验,让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传承坚持下去必将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章,每一个党员都需时刻铭记,因为这里镌刻着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十九大闭幕仅一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就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是党员对党宣誓中最先说的话。十九大所开启的新征程已然上路,全党同志要自觉学习党章,执行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我们党就能永远年轻,在新时代带领人民共同前进。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习近平同志谆谆教诲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追问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开拓奋进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建立新中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路走来,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当前,面对世界形势深刻变化,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要求,全党要牢记宗旨、不忘初心,自觉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如果忘记初心,就会脱离群众、被人民抛弃。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反观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背离初心、脱离群众、蜕化变质。现在,我们党面临着复杂执政环境,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深刻认识“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有效举措和制度安排守护初心、筑牢底线。

  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政党。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须谨记,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义利观问题,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第一位,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同志的话发人深省: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所以每有新的挑战、新的考验,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父老兄弟的信天游。可以说,“信天游”背后深深的人民情结,正是共产党人战胜各种挑战和考验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前行路上还会有许多挑战和考验。党员、干部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四个伟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当代使命,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与自信,体现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期待和信心,指导中国展开最具时代特色的伟大实践。

 

  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使命,中国走进了一个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把“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集中概括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四个伟大”内涵丰富,主题鲜明,更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当代使命,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与自信,体现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期待和信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行动引领,指导中国展开最具时代特色的伟大实践。

  “伟大梦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不忘的“初心”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深切的渴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造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担当能力与自觉自信。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既承接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又承载着当代中国的担当与责任,也承担着指引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期待与目标,宣示了党“朝着什么样的目标、担当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伟大梦想”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紧握历史的接力棒,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一张蓝图绘到底,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伟大斗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有力的武器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也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中国共产党科学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敢于和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斗争,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并由此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可以说,“伟大斗争”既是对规律的正确把握,也是对历史经验的运用,展现为一种只争朝夕、居安思危的精神状态和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的奋斗姿态。

  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表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艰巨任务”,应对“四种挑战”,克服“四种危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利益固化藩篱”,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等,都需要进行伟大的斗争,也在伟大斗争中向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伟大斗争”明确宣示了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承担历史使命、推进事业发展,是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应有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

  不同时代的斗争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更加自觉地把握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把这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到底,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伟大工程”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过硬的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危机和艰难险阻,我们党都能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一些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进一步打牢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伟大工程”宣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什么样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来推进事业、实现梦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大的制度优势。在新时代,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伟大事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然高举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正确理论。实践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化的一个成功探索,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践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伟大事业”明确宣示了新时代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握我国发展新时代特征,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

  “四个伟大”构成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

  “四个伟大”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使命,蕴含着鲜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构成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

  在理论逻辑上,要实现民族复兴这个“伟大梦想”,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这个“伟大工程”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决定性作用。必须掌握和运用好“伟大斗争”这个方法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方向和进程来实践、实现。“四个伟大”各有其明确内涵与指向,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系统概括。

  在历史逻辑上,“四个伟大”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根本概括。新时代是一种使命的延续,这些经验的现实基础构成完成新时代使命的现实条件。因此,“四个伟大”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又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科学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科学凝练。

  在实践逻辑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召开的每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南。可以说,“四个伟大”铺满自信的底色,其完整逻辑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形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品格。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了的实际。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特点,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

  正确认识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就必须搞清楚我国的基本国情,搞清楚新时代国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当前,我国已经在总体上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对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重大判断,说明党中央领导人民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已经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接着出现。回顾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不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在极不平凡的发展之中,习近平同志仍然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从我国发展条件来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安排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物质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快速跃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科技竞争力有了历史性的提升。三是市场空间广阔。我国人口众多,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正在不断拓展市场新空间。不利条件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如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从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来看,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

  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经济不平衡、社会不平衡、制度不平衡等重要领域。其中经济不平衡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动力不平衡等。产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一些产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区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大的板块上,如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发展缺乏有效连接的战略通道。区域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贫困地区与富裕地区的差距。解决城乡差距,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三个1亿人”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动力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创新发展差异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必须实施发展动力的转换,由传统的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轨道上来,这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不充分问题,主要包括公平不充分、正义不充分、安全不充分、环境不充分等方面。其中公平不充分主要包括共享发展不充分、公平分配不充分、司法公正不充分、公共服务不充分等。共享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能充分享有应有的权利,从而使得权利不平等问题突出。一定程度上的权利不平等加剧了机会上的不平等,收入、财产等方面的贫富差距加剧了结果上的不平等。公平分配不充分主要表现在,按城乡身份分配、按体制内体制外分配等。另外,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用这样的政策取向来发展经济和处理社会关系,将难以实现公平分配。司法公正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徇私枉法、办案不廉等方面。公共服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目前食品安全问题、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等公共服务在城乡与地区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体到经济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了发展语境,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指导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把握、发展新理念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变化,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基本清晰转向基本定型。经济发展进入的新常态,既不是一种中短周期波动表现,也不是任何已知的经济长周期现象,而是中国经济发展长期过程的一个新阶段。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有关,经济发展新常态使我国经济将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新常态决定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诸多方面。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揭示了中国经济当前问题的原因、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场系统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实践。

  提出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研判的理由所在。

 

 

 

 

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

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警惕和澄清对中国道路的一些错误认识。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延续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衍生品”;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道路是修补苏联等外国社会主义模式的“舶来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道路是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复制品”。出现这些观点和声音,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企图,不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深刻理解中国道路的独创性,认识才不会偏颇,思想和行动才能更有定力。

  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无形中展开了一场发展道路的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有的国家封闭僵化,结果陷入困境,举步维艰;有的国家照搬他国模式,结果水土不服,“南橘北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又能有效解决今天中国面临的问题,使中国以罕见的速度发展起来。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唯一适合中国的国家富强之路、民族振兴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中国道路不是传统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固定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道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借鉴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又注意克服其弊端,在大胆探索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蹚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解决了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

  中国道路不是外来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家和民族发展也没有完全相同的道路。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取得成功。不可否认,中国搞社会主义,曾经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试穿过各种各样的“鞋子”,吃过苦头,才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新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老祖宗”没有给出现成方案,现实中也没有具体范例,只能靠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所以说,中国道路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

  中国道路更不是西化的。通向现代化的路径绝非一条。中国道路的性质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借鉴了西方现代化中的一些合理要素和有效手段如市场经济等,但与西方以资本原始积累和对工人血腥压榨为条件的现代化道路有本质区别。在中国进行的伟大改革不仅没有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放弃社会主义原则,而且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实践是最好的裁判、最硬的标准。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不仅取得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成就、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而且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实践成果有力验证了中国道路的本质和优势。

 

二航网群Network group